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5篇
  免费   669篇
  国内免费   1772篇
化学   676篇
晶体学   54篇
力学   2241篇
综合类   201篇
数学   1095篇
物理学   158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39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In this paper, a novel 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 method using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based magnetic nanocomposite as adsorbent for the preconcentration of several chlorophenols from water samples prior to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sis was developed. Variou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f the method were in the range of 186–312, and the limit of detection(S/N = 3) was 0.10 ng/mL. The recoveries of the method were in the range between 85.1% and 101.2%. The developed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hlorophenol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122.
不同品种环保橡胶填充油对乳聚丁苯橡胶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和动态压缩生热仪测试,分别研究了采用国内外不同品种的环保型橡胶填充油所制备的乳聚丁苯橡胶的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动态压缩生热性能,并与非环保型丁苯橡胶SBR1712及环保型丁苯橡胶SBR1723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环保型芳烃油(TDAE)所制备的乳聚丁苯橡胶损耗因子最大,生热稍高于其它品种环保油;采用克拉玛依石化环保型环烷油(AP-10)所制备的乳聚丁苯橡胶动态压缩生热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23.
A hollow-fiber 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F-LPME)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purification and preconcentration of biogenic polyamines and their precursor amino acids in human saliva. Putrescine (Put), cadaverine (Cad), spermidine (Spe), ornithine (Orn), lysine (Lys), and arginine (Arg) were determined by the CE-LIF detection after microextraction. Several factors that affect extraction efficiency,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six analytes could achieve baseline separation within 30 min, exhibiting a linear calibration at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r2 〉 0.998); the obtained enrichment factors of HF-LPME were between 19 (for Orn) and 2] 8 (for Cad), and the LODs were in the range of 0.0072-0.26 nmol/L. The proposed HF-LPME/CE-LIF method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the sensitive analyses of the real-world saliva samples collected from healthy volunteers and different patients with oral diseases, providing a potential method for primary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some or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124.
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出纳米氮化铝/聚四氟乙烯(AlN/PTFE)复合材料,使用线性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在大气和干燥氩气中对比测试了该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大气环境下,纳米氮化铝质量分数为5%时可以将聚四氟乙烯磨损率降低4个数量级[1×10?7 mm3/(N·m)]. 而在同样摩擦测试条件的干燥氩气环境中,使用纳米氮化铝只能将聚四氟乙烯磨损率降低2个数量级[1×10?5 mm3/(N·m)]. 利用三维轮廓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光电子能谱仪对金属对偶表面形成转移膜的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大气环境的摩擦过程中,聚四氟乙烯与环境水氧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富含羧酸盐的转移膜,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耐磨性能;干燥氩气中,水氧的缺失使复合材料无法在摩擦中生成富含羧酸盐的转移膜,影响材料耐磨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5.
轮轨黏着是铁路运输中的关键基础性科学问题之一,而轮轨接触界面良好的黏着状态是列车安全和高品质运行的根本保障. 轮轨系统作为1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湿度、温度、水、风沙甚至铁氧化物,而所有的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轮轨接触界面的黏着状态和损伤行为. 本文中综述了水、湿度、温度和风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轮轨黏着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自然环境因素下轮轨界面铁氧化物特征,重点探讨了自然环境因素对铁氧化物形成的影响及其对轮轨接触黏着特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并提出了轮轨黏着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6.
设计制备了三种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微动振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下对钢/铜锡合金以及钢/钢摩擦副的润滑性能,并与全氟聚醚(PFPE)和全氟聚醚羧酸(PFPEC)进行了对比. 通过测量接触角表征了所制备离子液体对金属表面的润湿性,通过测试摩擦试验过程中接触电阻的变化分析了摩擦过程中摩擦膜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别对磨斑表面形貌和元素状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作为钢/铜锡合金摩擦副的润滑剂时,全氟聚醚羧酸铵离子液体在常温下的润滑性能与PFPE和PFPEC相差不大,但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而作为钢/钢摩擦副的润滑剂,其在常温、高温条件下均表现出优于PFPE以及PFPEC的减摩抗磨性能. 多种物理化学表征研究表明该类离子液体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归因于其在金属表面优异的吸附性能以及稳定摩擦化学反应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7.
利用纳米压痕和纳米划痕试验表征了仿生叠层构型铝基石墨烯复合材料(Bio-inspired laminated graphene reinforced aluminum martrix composite, BAMC)与纯铝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 鉴于摩擦力由黏着作用和犁沟作用两分量共同组成,对比探究了BAMC与纯铝在微观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弹塑性转变过程,分析了黏着作用与犁沟作用在摩擦力中的贡献度,揭示了其微观摩擦磨损机制. 结果表明:相较于纯铝,BAMC的纳米硬度提高了约24%,总摩擦系数(Friction coefficient)降低了约28%,黏着作用分量和犁沟作用分量分别降低了32%和16%. 换言之,复合材料中的异质界面产生异质变形诱导强化,进而增强了应变硬化,使仿生叠层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的硬度得到明显提升,并且仿生叠层构型的石墨烯主要通过降低黏着作用来实现减磨. 从微纳米尺度揭示了BAMC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显著提升的机理,可为提升其摩擦磨损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的工作通过纳米划痕和纳米压痕强调了叠层结构石墨烯的添加对块体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的影响,并表明仿生叠层构型铝基石墨烯是搭建仿生叠层结构的小尺寸理想增强体.   相似文献   
128.
采用球磨的方法实现了在钢球表面制备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薄膜,考察其随球磨时间变化,石墨烯薄膜在钢球表面的包裹程度、形貌变化、结构演变过程、结合性能及摩擦学性能. 研究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石墨烯在钢球表面团聚减少,包裹更加均一,结构趋于有序;当球磨时间达到50 h时,在钢球表面形成分布均匀且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薄膜,使与含氢类金刚石碳薄膜组成配伍的平均摩擦系数从裸钢球的0.043降至0.022,磨痕深度和宽度都显著降低. 经胶带粘取100次或乙醇中超声清洗30 min后球磨制备石墨烯薄膜仍然粘附于钢球表面,在氩气环境下石墨烯薄膜表现出优于钢球的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29.
合成了以季铵盐、季鏻盐和烷基咪唑为阳离子,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为阴离子的五种多库酯类离子液体,考察了其理化性能,研究其作为钢-镁合金摩擦副润滑剂的摩擦学性能,并与常规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L-F104)作对比. 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并且与L-F104相比,对镁合金腐蚀较轻,且具有优异的减摩抗磨性能;接触电阻和磨斑表面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离子液体能够在镁合金表面形成有效的吸附膜,且摩擦试验过程中形成了MgSO4和MgO等物质的摩擦化学反应膜,能够阻止摩擦过程中金属表面间的直接接触,从而起到减摩抗磨效果.   相似文献   
130.
Si3N4陶瓷球具有高承载、轻质、减振降噪以及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作为滚动体广泛用于高速高精密轴承中. 针对轴承球与滚道间的微动摩擦磨损行为,以不同烧结工艺制备的具有不同烧结助剂配方的Si3N4陶瓷球为研究对象,开展其与轴承钢的微动摩擦磨损试验,分析比较了Si3N4陶瓷球烧结工艺和助剂配方对摩擦状态与损伤程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无润滑条件下,5AlEr和3AlY助剂配方的Si3N4陶瓷球具有更稳定的摩擦状态和更低的磨损程度;提高气压烧结温度可缓解微动损伤行为,降低损伤程度;热等静压工艺的引入虽然进一步缓解磨损行为,但总体减弱了Si3N4陶瓷球的耐磨性能,从而为轴承用Si3N4陶瓷球制备工艺的优化提供依据. 并进一步揭示了Si3N4陶瓷球摩擦损伤、剥落和疲劳裂纹的损伤行为与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疲劳损伤,以及摩擦化学反应相结合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