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70篇 |
免费 | 4158篇 |
国内免费 | 183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130篇 |
晶体学 | 58篇 |
力学 | 2789篇 |
综合类 | 743篇 |
数学 | 5259篇 |
物理学 | 98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50篇 |
2023年 | 334篇 |
2022年 | 399篇 |
2021年 | 539篇 |
2020年 | 429篇 |
2019年 | 426篇 |
2018年 | 270篇 |
2017年 | 529篇 |
2016年 | 509篇 |
2015年 | 700篇 |
2014年 | 1195篇 |
2013年 | 846篇 |
2012年 | 824篇 |
2011年 | 993篇 |
2010年 | 1036篇 |
2009年 | 1068篇 |
2008年 | 1230篇 |
2007年 | 929篇 |
2006年 | 906篇 |
2005年 | 828篇 |
2004年 | 853篇 |
2003年 | 795篇 |
2002年 | 694篇 |
2001年 | 606篇 |
2000年 | 502篇 |
1999年 | 438篇 |
1998年 | 374篇 |
1997年 | 358篇 |
1996年 | 338篇 |
1995年 | 335篇 |
1994年 | 251篇 |
1993年 | 214篇 |
1992年 | 200篇 |
1991年 | 186篇 |
1990年 | 182篇 |
1989年 | 149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送风系统是一个多扰动和多耦合的复杂系统,为了解决送风系统模型辨识难和PID控制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送风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案。首先基于现场运行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可用于系统辨识的数据;基于BP神经网络辨识送风系统模型并进行闭环控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有很高的辨识精度和泛化能力;最后,基于所得仿真回路,采用ADRC算法对系统控制器进行优化,仿真结果与原PID控制相比,表明ADRC可提高送风系统的跟踪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本文方案也适用于火电机组其他对象的控制回路仿真及优化。 相似文献
32.
热力排气系统(TVS)可在微重力环境下实现低温贮箱压力的有效控制,在低温推进剂在轨贮存技术中具有应用前景。为了深入研究热力排气系统、被动绝热、蒸汽冷却屏等多项技术的耦合运行规律,设计并搭建了以液氮为模拟介质的在轨贮存技术地面多功能原理验证试验系统。本文将通过净蒸发量测试、消除热分层测试及控压实验测试来介绍该系统的热力排气功能的实现情况。分析低温贮箱的自增压过程特性,获得贮箱热分层规律;在单个热力排气控压周期内检验TVS消除热分层和消降压力的效果;对比分析基于压力反馈和基于压力+液体温度反馈这两种控制策略的控压特点,从介质损失率的角度评估两种控制策略的优劣。结果表明,贮箱热分层主要出现在气枕区的轴向上,形成于气枕的等容加热期,而热力排气系统能有效消除热分层并消降贮箱压力;压力反馈策略能够通过节流换热的方式减缓液体温度上升,但是贮存流体损失相对较多;而压力加温度反馈策略可实现短期贮存流体零损失。 相似文献
33.
34.
35.
36.
文章针对一种典型的高性能计算问题:地球系统模拟问题,简要回顾了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国际动态和国内现状,指出了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地球系统模式的国家需求,提出了中国地球系统模式发展的未来构想,介绍了地球系统模式中与高性能计算密切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通过介绍,作者希望有更多其他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了解地球系统模式,并参与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文章能为中国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37.
对工作于扫描状态下的飞秒电子衍射系统电子枪偏转量的计算方法作了理论研究,讨论了超快电子脉冲的测量方法,比较了相对论效应对电子束的偏转量及对电子束脉冲宽度的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做了相应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在忽略了电场的边缘效应等因素后,电子束轴向速度的相对论修正与否对偏转距离和电子束脉冲宽度的影响分别达到61.4 mm和65 fs。研究结果对超快电子枪偏转扫描系统的设计、对超短电子脉冲宽度的测量方法,尤其是对超短电子脉冲宽度的测量过程中的同步实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
39.
KBA X射线显微镜为非共轴、掠入射软X射线成像系统,集光立体角很小,像质又要求非常高,这使得四个反射镜的安装位置要求相当严格。通常的位置或角度计量工具,在激光聚变靶室内空间受限的条件下,很难达到这么高的精度。因此为了保证KBA的成像质量,采用精度4″的测角仪使双反射镜的夹角误差小于20″。掠入射角对成像质量影响很大,为了使掠入射角小于10″,用自己设计的光路系统保证了掠入射角的精度要求。KBA X射线显微镜系统的主镜的孔径角4×10-6 sr,无法实现锐聚焦。因此设计了一个辅助物镜代替它的主镜以实现锐聚焦。在某大型激光装置上进行的惯性约束聚变诊断实验中,运用这些方法所装调的KBA X射线显微镜获得了靶标(周期20 μm,线宽6 μm的无金膜镍网格)的清晰图像。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