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9篇
  免费   951篇
  国内免费   1120篇
化学   1384篇
晶体学   133篇
力学   422篇
综合类   122篇
数学   1583篇
物理学   207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0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41.
用从头算方法获得了H2+CN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各垂直于IRC的简正模所对应的频率(W)以及沿IRC运动与垂直IRC运动的简正模之间的耦合常数(BKF),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和选态公式,计算了nCN=0及nCN=1时反应的速率常数,并得到了实验相一致的结果,还计算了nCH=1及nCN=1的H+HCN→H2+CN反应速率常数,可供实验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2.
郭锐  马骏  杨锡尧 《分子催化》2002,16(1):19-24
通过氧吸附量、噻吩吸附热及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研究了MoO3/MCM-41、MoO3-CoO(NiO)/MCM-41系列催化剂,发现,对于MoO3/MCM-41催化剂,当MoO3的质量分数(以MCM-41为底数,即MCM-41=1g时,MoO3含量为0.15g,下同)从15%增加到20%时,其噻吩的加氢硫(HDS)活性增大,至25%时活性下降,所对应的氧吸附量(mL/g催化剂)也是先增大后减少,并且两者有很好的线性对应关系,而且噻吩吸附热则基本保持不变,采用不同的MoO3-CoO(NiO)浸渍顺序制备的MoO3-CoO(NiO)/MCM-41催化剂中,先浸渍CoO(NiO)再浸渍MoO3的催化剂,其噻吩HDS活性明显优于对其它浸渍顺序制备的催化剂,同时催化剂的氧吸附量和噻吩吸附热也最大。  相似文献   
143.
氢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解离吸附与氢原子在金属体相的扩散是个典型的表面过程.前者在甲烷化及合成氨等基础化工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后者常常导致金属材料的脆化与断裂,但过渡金属及其合金是安全和优良的储氢材料.因此,研究氢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解离吸附与氢原子在金属体相的扩散,是多相催化与金属物理广泛感兴趣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初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分子催化动力学为从微观层次上研究上述课题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本文采用经过我们改进的半经验LEPS方法,计算了氢分子在Pd(100)和(110)晶面的解离和氢原子在钯表面与体相扩散的相互作用位能面,并根据计算结果探讨了其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44.
2,3—二氨基吩嗪的薄层光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奎  崔光磊  杨涛  牛淑妍 《化学学报》2003,61(4):514-519
研究了2,3—二氨基吩嗪(DAP)在金圆盘电极、金超微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和在金网栅电极上的薄层循环伏安行为.在pH2.0的B—R缓冲溶液中的2,3—二氨 基吩嗪在金圆盘电极上为准可逆氧还过程;以超微电极法求得了2,3—二氨基吩嗪 在pH2.0的B—R缓冲溶液中的扩散系数,由耗竭性库仑电解和循环伏安法求得其电 极反应电子转移数和H+反应级数均为2,实验说明参与电极反应的H+也为2,并用循 环伏安法求得其标准电极反应速率常数.采用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测得 2,3—二氨基吩嗪的克式量电位和电子转移数,与电化学实验结果一致;双电位阶 跃—计时吸收紫外—可见薄层光谱电化学实验说明,2,3—二氨基吩嗪电还原无随 后化学反应,其在电极上经历了H+eH+e的两步一电子过程,生成产物2,3—二氨基 -5,10-二氢吩嗪.  相似文献   
14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在B3LYP/6-311G*水平下, 计算并得到了SiHCl3与H2反应各反应通道上各驻点的构型、振动频率和能量. 结果表明, 在气相中SiHCl3分解的通道d和SiHCl3与H2反应的通道c为竞争反应, 但其均未还原出Si原子, 只有衬底Si参与SiHCl3-H2的反应, Si原子才淀积在Si衬底上.  相似文献   
146.
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了TiO2纳晶薄膜电极,晶型为锐钛矿型。为了提高电极的光电性能,利用聚苯乙烯小球做造孔剂,制备了含有大孔隙的TiO2纳晶薄膜电极,孔径约为200 nm,该电极具有较好的光漫反射性能,更重要的是球形大孔的存在,提高了凝胶电解质在TiO2薄膜电极中的渗透和I3-离子的扩散性能,与不含大孔的TiO2电极相比,电池的短路光电流提高约2 mA·cm-2,光电转换效率提高0.6%。  相似文献   
147.
钴(II)-联吡啶-α-氨基酸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联吡啶为第一配体的二元、三元配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以铜(Ⅱ)作为中心离子最为多见,而以钴(Ⅱ)作为中心离子的报导较少.实验表明,过渡金属钻(Ⅱ)能与大多数的生物配体、大π共轭体系形成相当稳定的二元、三元配合物,是生物功能模拟的一个具有应用价值的中心离子·钴(Ⅱ)卟啉可以代替铁(Ⅱ)卟啉,模拟血红蛋白、肌红蛋白[1],在生物体内起到输送氧的作用.为了充分了解钴(Ⅱ)与生物配体的配伍能力、配位方式以及其配位过程的动态行为,为推动钴(Ⅱ)配合物及其生物功能的模拟研究,本文分别采用PH电位法…  相似文献   
148.
在束-气条件下,通过检测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了亚稳电子激发态He(23S)原子与CH3Cl、CH3I传能反应.采用参比反应的方法,测得了由上述反应产生的主要碎片CH(A2△)、CH(B2∑-)、CH(C2∑+)和H*形成速率常数.通过对测得的CH(A2△-X2∏r)和CH(B2∑--X2∏r)色散谱进行计算机模拟,获得了初生态的CH(A2△,v=0-2)和CH(B2∑-,v=0态)的振动-转动布居,实验结果表明,CH(A2△,v=0)态的转动布居是呈双Boltzman分布的,并且反应的可资用能大部分将转变成产物的平动能.根据实验结果和反应阈能的分析,本文对He(23S)与CH3Cl/CH3I传能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9.
微波辐射-酶耦合催化(MIECC)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微波辐射用于非水相酶催化可以获得很多有别于常规加热下的反应结果.本文讨论了微波的非热效应在酶促反应中的表现,探讨了微波辐射对酶的结构、构象、活性及酶催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以及微波辐射-酶耦合催化对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底物专一性、前手性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的影响.在大多数场合,适当的微波辐射不会损伤酶活而且可以提高反应速率,而对酶特异性的影响则不一而论.  相似文献   
150.
The barium titano-silicate phosphors doped with Eu3+ were synthesized by high temperature solid state reaction. The structures of as-synthesiz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D. The maximum peaks of emission spectra of Ba2TiSi2O8 and Ba2TiSi2O8∶Eu3+ were respectively located at 450 and 618 nm, coming from the transitions of charge-transfer bands of Ti4+-O2- and forced electric-dipole transition 5D0-7F2 of Eu3+. The luminous mechanisms of Ba2TiSi2O8 and Ba2TiSi2O8∶Eu3+ were suggested.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Eu3+ on the luminous performance of Ba2TiSi2O8∶Eu3+ were also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Eu3+ was 0.12 mol per mole of matri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