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5篇
力学   50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77篇
物理学   7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Meng Lu  吕克利 《计算物理》2002,19(1):89-94
利用扰动法由准地转涡度方程导出了强迫mKdV方程,讨论了强迫mKdV孤波的质量和能量的时间演变,并通过拟谱法求得了强迫mKdV方程的数值解。计算结果显示,局地外源强迫激发的mKdV孤波与失谐参数α和外源强度有密切关系。与强迫KdV方程相比,在强迫mKdV方程中,外源强迫可以激发出振幅更大的更不稳定的孤波。  相似文献   
62.
63.
把灵敏电流计的张丝及线圈作为扭摆,用正弦讯号发生器作驱动源,扭摆在驱动电流的作用下做受迫振动.利用扭摆作稳态受迫振动的共振频率公式以及电流计全临界电阻与电流计结构参量的关系推导出测量灵敏电流计临界外电阻的公式.  相似文献   
64.
首次提出有限元法(FEM)和微分求积法(DQM)的组合应用,分析矩形平板的振动和屈曲问题.混合法综合了FEM几何适应性强,以及DQM的高精度和高效率.与已有文献的计算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使用少量的有限单元和不多的DQM样本点,就可以得到高精度的结果.由于该方法简单且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被认为适用于这类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65.
基于变分法,运用三临界点定理,得到了一类有小强迫项的二阶离散哈密尔顿系统的周期解的多重性,推广了现有文献的相关结果,并给出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6.
模态截断与简谐载荷的响应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7.
CPU散热片温度场模拟分析及其材料和尺寸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CPU的Cu—Al散热片进行了数值模拟热分析,研究了在室温、强迫对流的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及散热片材料和几何尺寸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并计算出模块较佳的材料和尺寸参数。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值与实验测试值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热分析技术对CPU散热片进行数值模拟是可行的,为CPU散热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复合材料层合扁球壳的非线性强迫振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人怀  王王番 《力学学报》1997,29(2):236-241
研究了考虑横向剪切的对称层合圆柱正交异性扁球壳的非线性强迫振动问题,得到了共振周期解和非共振周期解.最后,还分析了横向剪切对幅频特性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结构振动分析中的无网格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无网格法采用移动最小二乘法构造位移函数,采用罚方法满足本征边界条件,对弹性体的振动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权函数中的参数进行了讨论并优化,给出了参数最优值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边界条件下梁和板的模态进行了分析;最后计算了受突加荷载作用的简支梁以及具有初位移的筒支方板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动力问题的分析中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0.
大气温室效应是地球有别于其他星球具有温暖、适合生命生存特性的直接决定因素,而随着地球由温暖再继续变暖,水汽作为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温室气体,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增强。文章主要针对对流层水汽,利用逐线模型,分析了不同高度下水汽对地气辐射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对流层不同高度处水汽对于工业革命前地球环境的"温暖"和目前所面临的"变暖"贡献有着本质的不同:地球的"温暖"主要来自于近地面3 km以下的丰富水汽对于长波辐射的吸收,其吸收比例占到了整个对流层水汽温室效应的50%;但是,目前近地面处水汽的强吸收带已经趋于饱和,因此,地球当前的"变暖"主要是由于对流层高层水汽含量增加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显著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