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化学   17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51篇
物理学   8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探究-建构”型物理教学是一种与新课改相协调的教学模型,它是以科学知识的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探究”为基础,“建构”为目标的教学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重构基础教育的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强调科学探究,不是不要建构知识,而是要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知识产生的本质来看,科学探究和知识的建构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62.
土壤有机碳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和调节者,特别是根际微域有机碳动态对土壤碳素循环和矿质营养元素释放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长期不同化肥和有机肥施用下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有机碳结构的变化规律,深入了解根际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机制,为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该研究依托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化学分析、固态13C-核磁共振(13C-NMR)等方法研究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施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际土壤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常量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处理提升效果最好。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MNPK处理明显增加根际土壤烷基碳、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降低芳香基碳和芳香碳/总碳比值,在非根际土壤中尤其显著;常量氮磷钾(NP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在根际土壤中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增加,烷氧基碳比例降低,非根际土壤测试结果相反。综上所述,MN...  相似文献   
63.
10TeV宇宙线的太阳阴影与太阳活动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90年6月至1993年10月间采集的数据,西藏空气簇射阵列(海拔高度4300m)以5.7σ、7.1σ的显著性观测到了10TeV宇宙线的太阳阴影和月亮阴影;研究发现,行星际磁场效应使太阳阴影偏向西0.62°,南0.22°:仔细研究了太阳阴影与太阳活动及其不对称性的关联,对太阳阴影位置的偏转发其变化行为给出了新的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64.
判断田野发掘中所获考古资料的年代,是开展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考古学中所说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两个范畴。相对年代指各种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的距今时间。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及器物类型学方法获得,而绝对年代除依据遗物中的“纪年铭文”外,主要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测得。其中,14C测年法及加速器质谱测年法、释光测年法、电子白旋共振测年法是其中最常用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65.
中国极端干旱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威  杨萍  封国林 《物理学报》2008,57(6):3932-3940
研究了河北山西、黄河中下游、江淮和西北东部地区531年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采用古里雅冰芯δ18O含量和500年来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四个地区的极端干旱事件概率和古里雅冰芯δ18O含量都存在着350年左右的准周期,且四个地区近500年来极端干旱事件概率的变化与古里雅冰芯δ18O含量的变化相反,在δ18O含量较高的时期,发生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较低,反之亦然.对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进行小波变换,发现80年尺度的准周期在逐渐衰弱而50年尺度的准周期却在逐渐增强.在80年或50年尺度的准周期处于控制地位时,四个地区处于极端干旱事件多发期,而在二者处于交替时期,即二者周期性均较弱的时期,处于极端干旱事件偏少期. 关键词: 干旱 冰芯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相似文献   
66.
马惠英 《物理通报》2005,(11):11-13
当世界进入20世纪60年代时,技术革命的浪潮又一次涌动起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个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革命”的浪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如此迅猛,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直至家庭生活.社会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以及各种计算机资源共享等,推动着计算机技术朝着群体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促使当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技术领域:“计算机网络”.  相似文献   
6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多家实验室采用点背光法进行了中低Z材料的K壳层和三壳层X射线吸收谱的实验研究工作。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中开始在星光装置上开展辐射不透明度的实验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68.
CFO书架     
《珠算》2011,(7):96-96
《失控》推荐人:安峰北京金象复星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推荐理由:最近周围有朋友在读这本书,觉得非常好。《连线》的现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评价说,这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面世的最重要一本书,因为世界在后来的十几年中经历的重大变化都在书中得到了预言和解释,这包括互联网的兴起、民主化和自治生活的扩散,以及对技术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9.
郑大伟  陈刚 《中国科学A辑》1994,37(3):298-302
本文采用了1962.0—1990.0年期间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和海洋观测的太平洋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序列,研究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与赤道带海洋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平洋平均海平面正以每年1.75mm的速度上升;太平洋赤道带的表层海水存在着大尺度范围的东、西向间的海水迁移运动过程;它对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变化激发的平均贡献约为30%,地球自转年际变化过程又将对赤道带海水分布的变化,以及ENSO事件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提出了赤道带海洋活动与地球自转运动相互作用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0.
从苏北、南松辽、广东三水等含油气盆地采集了15个气样,测定了氦、氩、氮同位素和CO_2的碳同位素以及甲烷碳、氢同位素。结合气体组份资料和采集区地质背景,着重讨论了非烃气体的成因和稀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应用了四川、新疆、甘肃窑街煤矿等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虽储于同一储层,但在成因上常有不同。从南松辽万金塔到苏北黄桥、广东三水这三个处于华夏裂谷系地区的二氧化碳气藏及其中的氦与幔源有关,CO_2部分也可能与幔源岩浆活动有关;壳源氦与壳源氩相似,具有年代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