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17篇
综合类   34篇
物理学   6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麦成熟胚细胞在诱导培养荃上首先形成水质、松软的初生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它能以一定的叔率产生几种次生愈伤组织:致密型胚性愈伤组织、易碎型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起源于一些初生愈伤组织细胞的体胚发生及其次级的胚胎发生.体胚发生的过程同于合子胚发育,它是犬麦成熟胚组培中早期再生植株的主要途径.体胚很容易提早萌发.本文对上述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分析,同时对胚性悬浮细胞和继代培养中的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42.
2013年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就多种植物及动物源性食品中甲磺隆的最大残留限量提出修订/制定意见。具体如下:亚麻子中的最大残留限量由现行的0.05 mg/kg修订为0.02 mg/kg,大麦、燕麦、稻米、黑麦和小麦中的最大残留限量由现行的0.05 mg/kg修订为0.01 mg/kg,牛、绵羊和山羊三种动物的肉、脂、肝、肾和奶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修订为0.01 mg/kg。  相似文献   
43.
TDZ(Thidiazuron)是一种苯基脲的噻重氮取代物(又名噻重氮苯基脲),Mok等发现TDZ在微量情况下具有高度细胞分裂素(CTK)活性,在多种植物组织培养试验中其活性超过嘌呤类CTK.TDZ对延缓叶片衰老作用报道较少,本文将以大麦离体叶为材料,测试TDZ在延缓叶片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嘌呤类的6-BA与之作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44.
利用热电离质谱检测了进口自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大麦样本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研究了TIMS测定进口大麦87Sr/86Sr同位素比值的精密度,利用SPSS 25.0对不同进口国大麦样本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正态性验证、置信区间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TIMS技术测定进口大麦87Sr/86Sr同位素比值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达到0.003 59%和0.010 20%;不同进口国的大麦样本87Sr/86Sr同位素比值成正态分布,置信区间分析、方差分析以及事后多重比较都显示不同进口国大麦87Sr/86Sr同位素比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可以利用TIMS测定大麦中的87Sr/86Sr同位素比值并进行进口国溯源。  相似文献   
45.
玻璃化法液氮冻存大麦和水稻的胚性悬浮培养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和水稻的胚牲悬浮细胞系不仅是全能性原生质体的主要来源,而且它本身也可作为植物基因转移的受体.为解决生物工程中优良实验材料的长湖保苟问题。我们进行了胚性悬浮培养细胞的液氮超低温保存研究.植物材料的完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是一项  相似文献   
46.
大麦耐铝性与根际 p H 值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小雄培养法研究了大麦耐酸铝性与根际pH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际pH值变化与培养液氮源的种类有关外;也反映了品种的耐酸铝性的差异.以NO;为唯一氮源时,根吸收N03引起根际pH迅速上升,耐性品种83-122(B)和沪麦8号(H)的能力比敏感品种裸县无芒六棱(S)强.以NH;和NO;(比例1:12为氮源时,pH值变化出现双相现象.第一相,根际pH值下降,敏感品种S下降幅度比耐性品种B,H大,下降相持续的时间也长.第二相,pH上升,B和H上升速率最快,S最慢.在明显出现第二相后更换新鲜培养液,pH变化形式发生改变.耐性品种H}pH下降相不明显或消失,直接出现上升相,而敏感品种S的pH变化却仍为先下降后回升的状况.说明大麦品种间调节根际pH值的能力差异反映了品种耐铝性的差异,耐性品种可能机制之一是通过升高根际pH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47.
大麦和硬粒小麦属间的三个杂交组合用试管受精的方法得到28月赘式管种子,结实率为10.2^20.3男,并得到一株幼苗,其根尖染色体数为2n=21,是属间杂种.用F'DA荧光法检测了不同方法消毒的父本花粉,其生活力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麦穗用挤干的?5不酒精棉球初步消毒后,再用15w紫外线灯照射20分钟,效果较好.此外描述了离体授粉后种子发育的动态.  相似文献   
48.
本文通过5个抗病品种、2个感病品种的相互杂交,对F_1、F_2、BC_1、BC_2及多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大麦抗BYMV抗性的遗传方式较复杂,不呈单基因控制的孟德尔遗传方式,而符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模式。根据分析结果,初步讨论了大麦抗BYMV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钙黄素为荧光标记物,使用电击法,研究了不同条件,如浸种液、苗龄、培养基、酶解时间等和电击参数对大麦叶肉原生质体的分离得率及电击导入外源荧光物质的影响.通过电击成功地将荧光标记物钙黄素导入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内.上述条件和电击参数对获得有活力的大麦叶肉原生质体的数量及电击导入钙黄素的颇率均有明显的影响.这些实验结果为进一步进行电击导入GUS等外源基因于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内、并实现瞬间表达的研究打下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0.
应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黄矮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迄今在普通小麦中还未发现抗性材料.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发现在小麦族中有13个种具不同程度抗性.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衍生物无芒中4和TAF46及由TAF46育成的小麦附加系L_1均高抗黄矮病.以L_1为抗源,采用CSph突变体和组织培养诱导分别育成了抗病的易位系119880和119899.资料表明其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所控制.筛选出pEleAcc3和pPJN8(E_1-T_1)两个互补DNA分子探针,可探测出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中间偃麦草DNA,在Southern杂交中,中间偃麦草及其衍生物的DNA清晰显示出小麦DNA所缺乏的一条特异带,通过比较其相对深浅程度可判断易位系所获的外源染色体片断的大小,作为黄矮病抗性的选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