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9篇
  免费   536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化学   1824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07篇
综合类   38篇
数学   50篇
物理学   208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61.
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闪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柯熙政  张宇 《光学学报》2015,35(1):106001
以修正Rytov方法为基础,利用部分相干高斯-谢尔(GSM)光束模型并结合Andrews的唯像闪烁模型,研究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闪烁效应。推导出适用于不同湍流情形的部分相干光对数光强起伏方差表达式,系统分析了部分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强起伏方差。结果表明:在同等的湍流环境下,部分相干光比完全相干光的光强起伏方差要小;光束相干性越差,光强起伏越小,抗湍流能力越强。在不同大气湍流情形下,光源相干性、大气折射率常数等参数对光强起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2.
针对强湍流的空间相关性特点,拟合了基于1-范数的相关函数,利用修正的球不变随机过程(SIRP)法得到相关K分布随机场,建立了二维相关K分布湍流信道仿真模型;解决了球不变随机过程法固有的特征随机变量各态历经问题;计算了二维相关K分布信道模型的误时隙率和信道容量,并与一维K分布信道模型做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模拟湍流信道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K分布湍流分量的分布形式和统计特性,为信道估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3.
周前红  董烨  董志伟  周海京 《物理学报》2015,64(8):85201-085201
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简化等离子体方程耦合求解, 对介质表面附近大气击穿形成等离子体的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 分别使用一维、二维模型对等离子体的形成过程及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 一维计算结果发现在ne = 0, j = 0两种边界条件下, 虽然形成的等离子体密度分布相差较大, 但二者得到的微波反射、吸收、透射波形彼此相差不大. 初始电子数密度厚度为20 mm的条件下, 得到界面附近的等离子体密度大于5 mm厚度的情况. 二维计算结果发现, 由于TE10模在波导中心位置处的微波电场最强, 电子碰撞电离首先在中心位置处形成等离子体, 当等离子体密度达到一定值(临界密度附近)时, 波导中心介质表面处微波场强减小, 等离子体区域沿着介质表面向两侧移动. TE10模在波导边缘处微波电场强度小于击穿阈值, 因此等离子体区域不可能移动到波导边缘附近.  相似文献   
964.
孙远涛  张洪田 《发光学报》2015,36(3):366-369
采用紫外波段吸收光谱检测技术,实现了SO2和H2S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的实时监测。在实验中选用氘灯为测试光源,MAYA2000Pro光谱仪用于采集数据。基于光谱的峰谷特性,选择吸收光谱上波长非常接近的两个来推导SO2气体的浓度公式,该方法可以忽略其他气体散射和吸收的影响。H2S气体的吸收光谱可以通过减去混合气体中相应的SO2气体吸收光谱获得。在常温常压下,H2S气体的浓度可以从H2S气体的吸收光谱的吸收峰获得。混合气体的测量精度约为1×10-6(1 ppm)。基于上述方法,实现了混合气体SO2和H2S浓度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965.
唐彬  曹超  尹伟  孙勇  刘斌 《物理学报》2015,64(24):242801-242801
在中子全息成像实验中, 为避免透射中子干扰, 入射中子束方向与样品-探测器方向不能在一条直线上, 同时采用探测器移动结合样品转动或仅样品转动的方式, 避免探测系统的大范围移动. 因此在样品的转动过程中, 入射中子束和探测器相对于样品的位置同时发生改变, 内源全息项和内探测器全息项作为变量被记录在同一幅全息图中, 并在重建过程中相互干扰. 本文对基于中子三轴谱仪和四圆谱仪的三种不同转动方式进行了中子全息记录和重建模拟研究, 并讨论其修正方法. 结果表明, 各转动方式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消除或减轻相关影响, 而其中基于三轴谱仪的纯样品转动方式可以使用两个探测器记录的方式, 避开入射中子束方向与样品-探测器方向不能在一条直线上的限制, 得到完整的全息图, 同时通过数据处理能基本消除相对转动造成的干扰, 达到理想的重建结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予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966.
为了利用位相差值法实现大气湍流格林伍德频率的准确测量, 研究了位相差值法的有效性、哈特曼探测器采样点数和采样频率的选取方法。首先给出了位相差值法的基本原理和测量噪声去除方法, 然后分析了哈特曼探测器采样点数和格林伍德频率的统计平均次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结果显示, 当采样点数大于400、统计平均次数大于400时, 可以实现大气湍流格林伍德频率的准确测量。研究了测量噪声的影响, 结果表明:去除噪声后, 测量值的偏离误差从30%降低到0.6%。研究了算法的重复性精度, 得到测量值偏离量的RMS值为1.9 Hz, 占理论值的3%, 说明测量方法非常稳定。依据上述结果, 对8~108 Hz的湍流进行测量和分析, 结果显示, 当不考虑空气扰动时, 测量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最后, 研究了哈特曼探测器采样频率和格林伍德频率之间的关系:哈特曼探测器的采样频率越高, 能够准确测量的格林伍德频率也越高, 并得到了定量的经验公式。上述结果表明, 在满足采样点数、采样频率以及统计平均次数等条件下, 位相差值法可以实现大气湍流格林伍德频率的准确测量。该研究工作为大气湍流的格林伍德频率测量提供了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967.
基于修正的Van-Vleck Weisskopf线型、辐射传输色散理论和水汽连续体吸收模型,结合HITRAN数据库,建立了太赫兹波大气传输衰减模型——VVWH,形成了对宽频太赫兹波在真实大气中水平传输衰减的数值模拟能力。同时对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获取的透射光谱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在吸收谱线处两者吻合良好,但在低频的大气窗口区,实验结果相比计算呈现出更强的传输衰减。考察了相对湿度对太赫兹波大气传输衰减特性的影响变化。  相似文献   
968.
尉继英  范桂芳  江锋  张振中  张兰 《催化学报》2010,31(12):1489-1495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 CO 低温氧化催化剂 Au/α-Fe2O3, 通过 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谱、N2 吸附-脱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H2 程序升温还原和 CO2 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在室温大气气氛下光线照射以及表面吸附等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催化剂存贮失活及其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 经 110 oC 干燥的 Au/α-Fe2O3催化剂表面同时存在 Au3+和 Auδ+ (0 ≤ δ ≤ 1) 物种, 且前者催化 CO 氧化的活性更高; 在室温大气气氛下, 紫外线照射会引起 Au3+的还原和 Au 颗粒的生长, 导致催化剂的不可逆失活. 此外, 空气中的 H2O 和 CO2 可同时吸附在 α-Fe2O3的表面, 形成表面碳酸盐物种, 会引起催化剂的可逆失活.  相似文献   
969.
氨性介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在地壳中的丰度值仅为1×10^-7,自然界中的银主要以硫化矿物形式存在。矿产资源调查项目中的化探样品,银是必测元素之一。银在化探样品中的含量一般为10^-8~10^-7,通常微量银的测定方法有原子吸收法、发射光谱法、质谱法等,其中原子吸收法应用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970.
Mn0.5Zn0.5Fe2O4 Magnetic nanofibers were fabricated by calcining electrospun polymer/inorganic composite nanofibers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d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re spinel structure is basically formed when the composite nanofibers are calcined at 450°C for 2h. With the increasing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both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and coercivity of nanofiber samples increase initially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Mn0.5Zn0.5Fe2O4 nanocrystals contained in the nanofibers. However, when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reaches 550°C,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of nanofibers starts to dramatically decrease ow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α-Fe2O3 phase at this temperature. The prepared Mn0.5Zn0.5Fe2O4 nanofibers calcined at 500°C for 2h have diameters ranging from 100 to 200nm. Their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and coercivity are 12.37emu/g and 4.81kA/m at room temperatur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