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5篇
  免费   917篇
  国内免费   1102篇
化学   1552篇
晶体学   479篇
力学   651篇
综合类   51篇
数学   162篇
物理学   153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187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纳米材料,包括尺寸为纳米量级的超细微粒?线?薄膜?量子阱和超晶格等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1,2] ?其中 , 半导体纳米微粒和由其构成的纳米固体结构开辟了材料科学研究的新领域?硫化镉 (CdS) 作为一种重要的Ⅱ - Ⅵ族无机半导体材料 , 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质 , 在光电化学电池和多相光催化反应中都有广泛应用?近年来 , 已有大量关于合成 CdS 纳米结构的文献报导 [3~12] , 所采用的方法如反胶束法?单分子膜法?自组装法以及电化学沉积法等 , 其中非水电解与模板技术相结合的制备方法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并且被广泛的采用?自从 Baranski 等在上…  相似文献   
72.
于浩  郑建斌 《中国化学》2007,25(4):503-509
A copper hexacyanoferrate modified ceramic carbon electrode (CuHCF/CCE) had been prepared by two-step sol-gel technique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he resulting modified electrode showed a pair of well-defined surface waves in the potential range of 0.40 to 1.0 V with the formal potential of 0.682 V (vs. SCE) in 0.050 mol·dm^-3 HOAc-NaOAc buffer containing 0.30 mol·dm^-3 KCl. The charge transfer coefficient (a) and charge transfer rate constant (ks) for the modified electrode were calculated.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is modified electrode to hydrazine was also investigated, and chronoamperometry was exploited to conveniently determine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 of hydrazine in solution and the catalytic rate constant (kcat). Finally, hydrazine was determined with amperometry using the resulting modified electrode. The calibration plot for hydrazine determination was linear in 3.0 × 10^-6--7.5 × 10^-4 mol·dm^-3 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of 8.0 × 10^-7 molodm^-3. This modified electrode had some advantages over the modified film electrodes constructed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such as renewable surface, good long-term stability, excellent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hort response time to hydrazine.  相似文献   
73.
发光多孔硅由于在光电子学方面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1].最近多孔硅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但是,有关多孔硅的发光机制仍然存在着争论[1,3,4],利由于消除了单晶硅衬底的影响,对脱离了硅衬底的多孔硅自支撑膜能够进行普通多孔硅所不能进行的一  相似文献   
74.
自从氮化硼陶瓷纤维用聚合物先驱体法[1]合成以后,硼氮六元环化合物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2],文中在制备氮化硼纤维先驱体的过程中,合成了其中间产物,通过热缩合成环反应,合成了含有硼氮六员环的化合物,并采用色-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1 实验部分参照文献[3],改用液氮和丙酮为冷冻剂,控制温度在-50到-40℃,搅拌下向三氯化硼的正戊烷溶液中缓慢滴加三乙胺的正戊烷溶液,滴完后N2气氛下-50℃加丙酮冷凝回流2h,慢慢由-50℃升至室温,抽滤即得到白色产物Et3NBCl3(A)。将A溶于适量苯中[4,5],加入等物质的量的三乙胺,加热回流搅拌…  相似文献   
75.
Porous anodic alumina (PAA) was used as a template to prepare Co nanowires array from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 ionic liquid by direct current metho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porous anodic alumina template was observed by field emission-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FE-SEM) before and after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 nanowires.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 nanowires was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TEM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 nanowire surface is coarse and porous when aqueous solution was used as electrolyte, and the Co nanowire deposited from the ionic liquid is uniform and smooth. XR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deposition of Co is a mixture of crystal and microcrystal phase.  相似文献   
76.
以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端基双键化的聚(ε-己内酯)(PCL)或聚(4-甲基-ε-己内酯)(PMCL)为基体,通过乳化剂Hypermer T96制备高内相乳液(HIPE)。该乳液在紫外光引发下,通过后加入的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酯(PETMP)与碳碳双键化的PCL(PCL-AC)或者PMCL(PMCL-AC)发生巯基-烯点击反应而交联成聚高内相乳液(PolyHIPE),经冷冻干燥得到PolyHIPE三维多孔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万能材料试验仪对支架的微观形貌、热力学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以及肝细胞培养实验对支架的生物学性能进行了评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乳液制备过程中,去离子水温度对支架的力学性能影响更为显著。体外细胞毒性以及肝细胞培养结果表明:支架无细胞毒性,且支架的刚性越小越有利于肝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表达。  相似文献   
77.
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掺杂Er^3+离子的含有LaF3纳米晶体的氟氧化物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和近红外发光性质的影响。制备了ErF3掺杂的SiO2-Al2O3-Na2O-LaF3系统玻璃,将其在不同温度下处理不同的时间,测试其上转换和近红外的发光行为的变化,并相应进行了XRD测试,基于XRD数据计算了晶粒大小和结晶度,考察了热处理制度对该材料微观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保温,LaF3晶体从玻璃基体中析出,并且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晶粒不断长大,结晶度持续增加,因为上转换的发光与基质的声子环境密切相关,所以随着氟化物晶体的增多,相应的玻璃陶瓷的上转换发光的强度也增大,而在氟氧化物玻璃中检测不到上转换发光。但是,对于近红外1530nm处的铒离子发光,氟化物晶体的析出对于其发光性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CeO2添加剂对等离子ZrO2涂层抗热震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ZrO2陶瓷涂层中加入适量的CeO2,使陶瓷涂层的抗热震性能得到提高,这主要是由于CeO2的加入,涂层的微小孔隙增加、涂层产生细微的网状裂纹,增加了微裂纹密度,从而降低了徐层的弹性模量,释放了涂层中的应力,提高了涂层的裂纹失稳扩展时的临界温差ΔTc,并可阻止裂纹沿单方向的快速扩展,使涂层的抗热震起裂性能和抗热震失效能力得到提高。其中,CeO2加入量为9%效果最佳,过量加入CeO2,会过早地促进裂纹的扩展、断裂,不利于提高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相似文献   
79.
以硝酸钙、硝酸镁、正硅酸乙酯为先驱体, 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Ca1-xMgx)SiO3(x=0.1、0.2、0.3、0.4、0.5)陶瓷粉体, 研究了Mg2+取代Ca2+对陶瓷物相组成、烧结特性以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Mg2+在CaSiO3中的最大固溶度不超过0.2;随着Mg2+对Ca2+取代量的增加, 陶瓷在烧结后的主晶相出现从CaSiO3相向CaMgSi2O6相的转变,陶瓷的烧结特性及介电性能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x=0.3 时, 陶瓷体中CaSiO3相与CaMgSi2O6相共存, 克服了单相CaSiO3或CaMgSi2O6易成片长大的缺点,有效减少了陶瓷中残留的气孔, 提高烧结体致密性. (Ca0.7Mg0.3)SiO3在1320 益烧结后介电常数为6.62, 品质因数为36962 GHz.  相似文献   
80.
阳极氧化与超临界干燥结合制备多孔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孔硅(PS)在室温下发射强可见光,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成为材料科学、半导体物理和化学以及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2].最近三、四年,国内外对PS制备工艺、影响PS发光的因素、PS发光机制、PS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但有一些基本问题仍待解决,如关于PS发光机制尚存在分歧;PS电致发光效率低,离应用差距甚远;高多孔度PS微孔结构不稳定等.PS微孔内溶剂蒸发过程中,由于毛细管张力的存在,造成微孔骨架受力不匀.强的应力使PS骨架脆弱,甚至微孔结构坍缩,从而导致PS结构不稳定.对于高多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