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11篇
  免费   6124篇
  国内免费   12755篇
化学   33317篇
晶体学   1571篇
力学   1189篇
综合类   536篇
数学   306篇
物理学   12271篇
  2024年   229篇
  2023年   990篇
  2022年   1137篇
  2021年   1296篇
  2020年   1117篇
  2019年   1307篇
  2018年   884篇
  2017年   1176篇
  2016年   1315篇
  2015年   1512篇
  2014年   2924篇
  2013年   2508篇
  2012年   2310篇
  2011年   2527篇
  2010年   2245篇
  2009年   2499篇
  2008年   2597篇
  2007年   2292篇
  2006年   2343篇
  2005年   2302篇
  2004年   1960篇
  2003年   1893篇
  2002年   1508篇
  2001年   1278篇
  2000年   1078篇
  1999年   875篇
  1998年   694篇
  1997年   745篇
  1996年   658篇
  1995年   573篇
  1994年   495篇
  1993年   366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280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75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Different-sized aerosols were collected by an Andersen air sampler to observe the detailed morphology of the black carbon (BC) aerosols which were separated chemically from the other accompanying aerosols,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quipped with an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SEM-EDX).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BC aerosols are spherical particles of about 50 nm in diameter and with a homogeneous surfac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se particles aggregate with other aerosols or with themselves to form larger agglomerates in the micrometer range. The shape of these 50-nm BC spherical particles was found to be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BC particles released from petroleum-powered vehicula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These spherical BC particles were shown to b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fullerenes found using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  相似文献   
122.
纳米颗粒悬浮液池内泡状沸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纳米颗粒悬浮液在平壁面上池内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用的纳米粒子为26 nm的铁粉和13 nm的三氧化二铝纳米粉末,基液为去离子水。分别配成体积浓度为0.1%, 1%和2%的悬浮液。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悬浮颗粒对液体沸腾换热过程的影响会随着纳米颗粒性质,颗粒浓度及热流密度大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加入纳米颗粒后, 对基液沸腾换热的影响存在着两个相反的作用机制,它们分别为:纳米颗粒增强了液体内部的热量迁移能力(热物性的影响)和改变了加热面的表面结构特性(加热面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3.
利用MS-XANES计算研究了嵌入在SiO2介质中的InSb纳米颗粒的界面效应, 结果显示Sb K-XANES实验谱在白线峰强度增大和白线峰向高能一侧展宽这两个特点的起因是: 1. SiO2介质透过界面处强的Sb-O共价键间接地影响和改变了InSb团簇中Sb原子内部的势分布; 2. 通过InSb纳米颗粒界面处存在着强的Sb-O共价键使得Sb原子的5p电子被耗尽来提高InSb纳米颗粒Sb原子的5p的空穴数. 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InSb纳米颗粒的Sb K-XANES实验谱在白线峰 强度的增大. 此外, 由于纳米颗粒的界面效应, 仅仅把白线峰的强度增大归因于吸收原子电荷转移带来的空穴数增加, 并依此通过白线峰的强度计算吸收原子的空穴数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4.
用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制备出两种相对稳定的含银纳米颗粒的水溶胶,用透射电镜(TEM)和光学吸收谱对这些颗粒进行了表征.当被还原的银离子较少时,所形成的银纳米颗粒较小,吸收峰呈现二极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当被还原的银离子较多时,银纳米颗粒尺寸变大,并出现二极和四极共振吸收峰.在Ag纳米颗粒形成后,对其溶液稀释,发现其峰形保持不变,而峰位会出现红移,最大红移量可达到10 nm.透射电镜研究表明,低浓度溶胶中的Ag纳米颗粒尺寸较为均匀,平均直径12 nm.高浓度溶胶中的纳米颗粒尺寸呈双尺寸分布特点,少量颗粒直径小于14 nm,大部分颗粒直径大于20 nm.  相似文献   
125.
碳氢(cH)及其掺杂材料常被用作ICF实验靶丸烧蚀层材料。制备CH薄膜及其掺杂材料的方法有很多,诸如:离子束辅助沉积、离子溅射沉积、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LPPCVD)等。近年来,详细研究了LPPCVD法制备CH薄膜的制备方法与工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与工艺路线,并为“神光”实验提供了一系列实验靶丸。  相似文献   
126.
氧碘化学激光气固相化学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的发展已经到了提高系统安全性和工作环境适应性、降低系统复杂性阶段,而改进O2(^1△g)的产生方式和方法正是这个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运用气-固相反应方式产生O2(^1△g)。采用碱金属过氧化物或碱土金属过氧化物与卤化氢反应,生成O2(^1△g)。通常气一固相反应有着反应速度慢,接触面积小,反应产物难以脱出固体表面的缺陷,使得产出率低,而不被广泛采用。但随着表面化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借助表面活化分子,特殊性质的表面构造,大表面的构造,都为气一固相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可行途径。如果此方法能用在氧碘激光器上,将克服传统方法的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27.
宋怡  周志华 《化学教育》2003,24(5):46-47
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有关探索性学习的本质   1996年 ,在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 (ScientificLiteracy)的背景下 ,美国国家研究院 (NRC)正式出版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 tionStandards,NSES)。这是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准” ,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国家标准”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标准为基础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 ,“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贯穿“国家标准”的一个首要目标 ,而“作为探究的科学 (ScienceasInquiry) ;是“科学内容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相似文献   
128.
朱华英 《化学教育》2003,24(7):80-81
半瓶装或敞口置放的氢硫酸容易变质(浑浊)、失效,这似乎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可我们的实验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新的实验事实和实验现象,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9.
FeCoB-SiO2磁性纳米颗粒膜的微波电磁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交替沉积磁控溅射工艺制备了超薄多层的FeCoB SiO2 磁性纳米颗粒膜 .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探针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薄膜的微结构和形貌特征 .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四探针法、微波矢量分析仪及谐振腔法测量薄膜试样的磁电性能和微波复磁导率 .重点对SiO2 介质相含量、薄膜微结构对电磁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机理做了分析和探讨 .结果表明 :这类FeCoB SiO2 磁性纳米颗粒膜具有良好的软磁性能和高频电磁性能 ,2GHz时的磁导率 μ′高于 70 ,可以应用于高频微磁器件或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0.
本文简述了“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形式及涵义,并把近年来在化学奥赛培训中对“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作了归纳与总结。其中概述了“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措施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