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篇 |
免费 | 832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篇 |
晶体学 | 7篇 |
力学 | 68篇 |
综合类 | 1篇 |
数学 | 16篇 |
物理学 | 11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65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72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38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临床常用的7 MHz高频聚焦超声在多层生物组织中的声传播以及毫秒级时间内的生物传热规律问题,基于Westervelt方程和Pennes传热方程,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高频聚焦超声辐照多层组织的非线性热黏性声传播及传热模型。首先分析了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之间的差异,然后在非线性模型下探究换能器的参数对声场和温度场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在7 MHz频率下,当换能器输出声功率超过5 W时,声波传播的非线性效应不可忽视(p <0.05);当声功率从5 W增大到15 W时,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模型预测的温度偏差从20%增加到34.703%;高频聚焦超声波的非线性行为比低频更加显著,基频能量向高次谐波转移的程度增大,声功率为10 W和15 W时4次谐波与基波之比分别达到7.33%和12.12%;高频换能器参数的改变对组织中声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较大,换能器焦距从12 mm减小到11.2 mm,焦点处最高温度增加了77%。结果表明,7 MHz聚焦超声的非线性声传播需要考虑到4次谐波的影响。该文提出的多层组织非线性仿真模型可为高频聚焦超声换能器参数优化及制定安全、有效的术前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便于学术交流,使学术会议开的更好,现将我会1983年的学术活动初步计划列表于下,可能有变动. 检测声学学术会及功率超声专题讨论会,分别于1982年6月和9月开了筹备会并发了征文通知,筹备会上就会议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方法及有关事项进行了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声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声学研究声波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研究海洋环境对海中声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声波来探测海洋结构。海洋声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声学研究的某些进展,其中包括浅海与深海声场,浅海混响与低频声吸收。 相似文献
4.
自1986年4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举办第一届国际声地学学术会议以来,声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日新月异,发表的论文数和问世的专用器材不断增长.为了促进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及时交流声化学研究与开发信息,在颇具影响的《超声学(Ultrasonics)》杂志基础上,英国Butterwortb-Heinemann出版公司不久前宣布,另辟新刊。超声声化学(UltrasonicsSo-nochemistry)》(ISSN1350-4177),每年出版两期,世界各地发行.滚刊征稿的范围为:功率超声,空化,声致电化学,声致发光,力化学和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物… 相似文献
5.
6.
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年会于1982年11月2—3日在杭州召开,出席会议的委员共27人,因故缺席6人.在会议前几天(10月29—30日)声学基础、噪声和建声分委员会分别在该处召开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8.
10.
本文通过社会声学调查的方法研究了乘客对公交车内噪声的感知情况。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乘客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乘客对噪声的识别、反映、感受的若干问题。通过对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得出:车辆发动机以及乘客打电话、聊天的噪声是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也是乘客显著反感的噪声。车内噪声已经影响到了乘客的正常交流,也成为影响乘客因长时间乘坐引起心烦和疲劳的原因。鉴于以上影响乘客在有对座位的选择权时往往可能会偏向噪声影响小的位置。综合分析得出乘客对公交车内噪声感知偏向于比较吵闹、影响不大和有点厌恶。此外,对乘客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做了进一步分析得出:吵闹程度、烦恼程度在性别、学历、年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影响程度上性别有显著性差异,学历、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公交车内噪声已经成为影响乘车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公交车内噪声需要提高重视和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