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149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将"九曲红梅"红茶(以下简称红茶)与卷烟烟丝样品分别经过粉碎并通过0.177mm网筛,制成分析用样品。称取0.2mg样品,在裂解炉中,温度为200℃的条件下,在氦气氛围中,样品挥发性成分瞬间气化,由载气带入气相色谱-质谱仪器系统,经分离和测定,得到了两种样品在此条件下所释放出成分。烟丝样品在此加热不燃烧条件下,释放的物质主要有人为添加的发烟剂丙三醇(59.34%),以及其本身的组分烟碱(20.34%)、3-丁炔-1-醇(4.32%)、5-羟甲基糠醛(3.23%)和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2.12%)等。红茶样品中释放出的主要成分有咖啡因(86.23%)以及16种低含量特征组分。将此红茶样品按质量百分比为5%,10%,30%的比例加入卷烟烟丝中,并测定其在加热不燃烧的条件下释放物质量的变化,并结合感官评价。结果发现:混入不同比例红茶的烟丝,加热后释放出的气体中咖啡因的含量按茶叶的配比量的增加依次为0.71%,1.96%,7.23%;感官评价表明红茶加入卷烟烟丝中,提升了卷烟烟气的优雅感,强化了卷烟的果香、甜香、花香等香韵,提升了香气量和香气丰富性,细腻柔和烟气,改善余味,增强回甜感。当茶叶的加入量为10%时,在余味和口感上有较好的效果,具有全面提升感官品质的功效,整体抽吸舒适性和协调性较好,香气的质和量适中。  相似文献   
82.
咖啡因为模板分子, 含菲环骨架的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 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 在玻碳电极表面以自由基热聚合的方式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敏感膜, 构建了测定咖啡因的新型分子印迹膜电化学传感器. 通过循环伏安法、 差分脉冲伏安法及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研究了传感器对咖啡因的响应特性. 结果表明, 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 传感器的峰电流与咖啡因浓度在3.00×10-3~2.73 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S/N=3)为1.12×10-4 mmol/L. 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 将该传感器用于可口可乐饮料中咖啡因含量的测定, 平均回收率为98.7%.  相似文献   
83.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多种食品添加剂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陈青川  于文莲  王静 《色谱》2001,19(2):105-108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次进样、同时测定食品中的人工合成甜味剂 (糖精钠、安赛蜜、甜味素 )、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 )、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以AlltechEconosphereC18柱 (15 0mm× 4 6mmi.d .,3μm)为分离柱 ,10mmol/LNaH2 PO4 (pH 4 0 0 ) 乙腈 (体积比为 90∶10 )为流动相 ,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整个分离过程在 2 3min内完成。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78 5 %~ 10 7 2 %。  相似文献   
84.
建立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同时分离测定阿咖酚散中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3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对以有机碱三乙醇胺为改进剂的胆酸胶束相进行了优化,对改进剂的影响机理进行了详细讨论。最佳电泳条件如下:以40 mmol/L硼酸盐-60 mmol/L胆酸-12.5%三乙醇胺(pH 12.0)为缓冲体系,分离电压为15 kV,检测波长为254 nm。在上述条件下,14 min内实现了阿咖酚散中3组分的基线分离。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8.75~900.0(r=0.999 9)、2.60~62.50(r=0.992 9)、79.17~3 800 mg/L(r=0.994 0)。上述3组分迁移时间和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不高于1.8%和6.8%。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和阿司匹林的检出限分别为4.6、0.17、38 mg/L。应用该法测定阿咖酚散中上述3组分,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100%和102%,可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要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灵敏、经济,能同时进行阿咖酚散中多种成分的分离测定。  相似文献   
85.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是获得天然咖啡因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增加咖啡因的可提取率是提高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在提取液中加入少量咖啡因,从而诱导咖啡因的提取,明显增加咖啡因的可提取率。研究了咖啡因提取的动力学遵从Gompertz方程,1h可达到提取平衡,为咖啡因的提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6.
本文用双波长吸光度比值K系数法同时测定撒痛风注射液中水杨酸钠,咖啡因和安替比林三组分的含量,其平均回收率及变异系数分别为101.5%,0.40%;99.99%,0.37%;100.0%,0.30%。既改善了选择性,又提高了灵敏度,弥补了常规K系数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7.
通过当代大学生华嘉茗与唐代茶圣陆羽之间一场穿越古今的会面,回望茶学典籍的同时,介绍了茶学在当今自然科学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科普了其中蕴含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及食品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与科研手段。  相似文献   
88.
基于在咖啡因8-位引入二氢喹唑啉酮活性基团的策略,以茶碱和靛红酸酐/5-溴靛红酸酐为原料,通过N-甲基化、钯催化偶联、亲核加成-消除及缩合等多步反应,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含二氢喹唑啉酮结构的咖啡因衍生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表现出显著的杀虫活性,其中1,3,7-三甲基-8-(4-(4-氧亚基-3-丙基-1,2,3,4-四氢喹唑啉-2-基)苯基)-3,7-二氢-1H-嘌呤-2,6-二酮(Ia)和8-(4-(6-溴-3-(4-氟苄基)-4-氧亚基-1,2,3,4-四氢喹唑啉-2-基)苯基)-1,3,7-三甲基-3,7-二氢-1H-嘌呤-2,6-二酮(Im)在50 mg·L-1时对小菜蛾的致死率分别可达50%和43%,尤其是Ia在10 mg·L-1时仍有20%的致死率.部分化合物也表现出了良好的除草活性,特别是Ia在100 mg·L-1浓度下对油菜胚根的生长抑制率达到96.6%,优于对照药氯磺隆.此外,部分化合物在50 mg·L-1  相似文献   
89.
采用滴涂法和电沉积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铁氰化铈(CeFe(CN)6)纳米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用扫描电镜对氧化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CeFe(CN)6纳米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分别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0.1 mol/L醋酸盐缓冲溶液(pH5.0)中,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在此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行为,扑热息痛和咖啡因分别在1.0×10-7~6.0×10-5mol/L和1.0×10-6~1.3×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电化学响应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和0.992;信噪比为3时,扑热息痛和咖啡因检出限分别为5.0×10-8mol/L和5.2×10-7mol/L。将本方法用于人尿样品分析,回收率为96.1%~105.4%。  相似文献   
90.
同时测定体液中咖啡因和茶碱的薄层色谱扫描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同时测定血清、尿样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的薄层色谱定量法。在GF254硅胶板上,用乙酸乙酯-氨水(V乙酸乙酯∶V氨水=96∶4)的二元展开体系能将这两种生物碱有效地分离。其Rf值为咖啡因0.46,茶碱0.16。分离后的试样用薄层色谱扫描仪进行扫描定量,测定波长272nm,线性范围咖啡因0.0097~1.94μg,茶碱0.0090~1.80μg。血清及尿样的加标回收率在95.8%~106.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95%~3.50%。本法较为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