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316篇 |
免费 | 3191篇 |
国内免费 | 429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352篇 |
晶体学 | 546篇 |
力学 | 72篇 |
综合类 | 151篇 |
数学 | 90篇 |
物理学 | 175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652篇 |
2022年 | 812篇 |
2021年 | 855篇 |
2020年 | 466篇 |
2019年 | 775篇 |
2018年 | 581篇 |
2017年 | 768篇 |
2016年 | 766篇 |
2015年 | 845篇 |
2014年 | 1440篇 |
2013年 | 1280篇 |
2012年 | 1275篇 |
2011年 | 1309篇 |
2010年 | 1332篇 |
2009年 | 1381篇 |
2008年 | 1311篇 |
2007年 | 1096篇 |
2006年 | 1131篇 |
2005年 | 995篇 |
2004年 | 916篇 |
2003年 | 836篇 |
2002年 | 701篇 |
2001年 | 704篇 |
2000年 | 521篇 |
1999年 | 502篇 |
1998年 | 390篇 |
1997年 | 408篇 |
1996年 | 396篇 |
1995年 | 455篇 |
1994年 | 358篇 |
1993年 | 275篇 |
1992年 | 318篇 |
1991年 | 244篇 |
1990年 | 225篇 |
1989年 | 222篇 |
1988年 | 53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始建于1989年,是国内惟一专门从事发光学及其应用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徐叙院士是实验室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任,黄昆院士为实验室顾问(1989.4~1993.6)。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申德振研究员。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 相似文献
82.
83.
84.
85.
荧光光谱法辨别丙二醇和二甘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齐药二厂的假药事件为背景,对1,2-丙二醇、1,3-丙二醇和二甘醇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证明光谱法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区分手段.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可以通过最大吸光度的差异区分二甘醇和丙二醇;在一定紫外波长激励下,三种醇的荧光光谱特性均存在差异,以此可以对三种醇作出有效区分;在230nm激发下,将二甘醇和两种丙二醇分别混合,混合溶液的相对荧光强度均与两种丙二醇体积比呈线性反比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二甘醇的荧光量子效率大于两种丙二醇. 相似文献
86.
壳聚糖亚胺环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杨醛接枝改性后的壳聚糖亚胺与Li2PdCl4甲醇溶液反应得到壳聚糖环钯化合物。壳聚糖、壳聚糖席夫碱及其钯化合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光谱(XRD)、热分析(DTA-TG)、荧光光谱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表征分析。根据表征结果提出了席夫碱及壳聚糖亚胺环钯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87.
探讨了环境光的存在,对谷氨酸钠溶液的激光拉曼光谱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环境光,自然光和室内荧光灯光,会对拉曼光谱产生不同的干扰效应,存在着特征谱峰、负峰或尖锐正峰, 干扰的影响不能忽略。建议在进行溶液激光拉曼光谱检测时,需在暗室或暗罩中进行,以完全隔离环境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对一组台式计算器液晶显示器进行了光辐照,研究了光辐照对液晶显示器件显示品质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到了辐照后液晶的偏光织构的变化,液晶中出现了平行的条纹状织构和失去消光作用的黑洞,随着接受光辐照时间的增加,黑洞数量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透射光谱的变化,发现其透射率随着接受光辐照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分析结果表明,条纹状织构和黑洞的出现是由于液晶分子结构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了变化所致,失去消光作用的黑洞是导致液晶器件透射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长白山地区几种红景天品种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别用石油醚,氯仿,甲醇对长白山地区的野生和栽培高山红景天和长白红景天进行了提取,并首次对提取物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还用红景天块做了相应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的野生和栽培高山红景天和长白红景天的红外光谱图谱有明显不同,故可用作鉴别其品种或评价其质量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0.
水稻秸秆接力处理过程中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秸秆就地焚烧已经和正在引起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微生物对作物秸秆的较难分解是作物秸秆农业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文章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对水稻秸秆接力处理(化学水解—微生物培养)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接力处理的化学机理。由红外光谱的分析可见,经过接力处理,水稻秸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大大降低,C/N比也降低到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范围,硅元素的含量也降低,水溶性的物质含量升高,其结果与化学分析的结果一致。文章提出的水稻秸秆接力处理方法能为作物秸秆的农业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