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2篇
  免费   1404篇
  国内免费   9035篇
化学   14866篇
晶体学   167篇
力学   410篇
综合类   392篇
数学   690篇
物理学   3506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50篇
  2022年   413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311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421篇
  2014年   756篇
  2013年   689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678篇
  2010年   733篇
  2009年   758篇
  2008年   821篇
  2007年   792篇
  2006年   847篇
  2005年   846篇
  2004年   843篇
  2003年   814篇
  2002年   783篇
  2001年   755篇
  2000年   607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531篇
  1997年   468篇
  1996年   476篇
  1995年   441篇
  1994年   518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369篇
  1991年   348篇
  1990年   342篇
  1989年   338篇
  1988年   145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117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13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利用变温X射线衍射技术,在预烧过程中分析了Nd掺杂Bi4Ti3O12后生成Bi3.15Nd0.85Ti3O12(BNT)相的形成过程以及微结构的变化.实验观察到以30℃/min的升温速率,BNT相在700℃时开始形成,其衍射峰强度随温度的继续升高而增强,衍射峰半高宽随烧结时间延长而减小.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900℃恒温条件下,烧结约2h,可形成单一的BNT相.  相似文献   
152.
应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在严格挑选初始核考虑弹靶结构效应的基础上,研究了近垒和垒上融合反应40,48Ca+90,96Zr. 研究表明: 4个反应的理论计算截面与实验值很好符合; 丰中子反应40Ca+96Zr的垒下融合截面比其他3个反应有明显增强的现象.为了理解丰中子反应40Ca+96Zr与40Ca+90Zr相比垒下融合截面增强,而Ca+96Zr垒下融合截面没有明显增强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了484个反应的融合位垒,中子转移与融合位垒的关系、中子转移与Q值的关系,结果表明: 正反应Q值会引起核子(特别是中子)转移的增强,从而导致动力学融合位垒的下降和垒下融合截面增强.  相似文献   
153.
蒲忠胜  关秋云  马军  严冬 《中国物理 C》2006,30(12):1171-1174
报道了在13.5—14.6MeV中子能区用活化法测得的76Ge(n,2n)75Ge, 70Ge(n,2n)69Ge, 70Ge(n, p)70Ga, 72Ge(n,p)72Ga, 73Ge(n,p)73Ga, 72Ge(n,α)69mZn和74Ge(n, α)71mZn的反应截面值. 中子注量用93Nb(n,2n)92mNb反应截面得到. 单能中子由T(d,n)4He反应获得. 同时还列举了已收集到的文献值以作比较.  相似文献   
154.
萨宁  康晋锋  杨红  刘晓彦  张兴  韩汝琦 《物理学报》2006,55(3):1419-1423
研究了HfN/HfO2高K栅结构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MOSFET)中,负 偏置-温度应力引起的阈值电压不稳定性(NBTI)特征.HfN/HfO2高K栅结构的等效 氧化层厚度(EOT)为1.3nm,内含原生缺陷密度较低.研究表明,由于所制备的HfN/HfO2 高K栅结构具有低的原生缺陷密度,因此在p-MOSFET器件中观察到的NBTI属HfN/HfO2高K栅结构的本征特征,而非工艺缺陷引起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HfN/HfO2高K栅结构中观察到的NBTI与传统的SiO2基栅介质p-MOSFET器件中观察 到的NBTI具有类似的特征,可以被所谓的反应-扩散(R-D)模型表征: HfN/HfO2 栅结构p-MOSFET器件的NBTI效应的起源可以归为衬底注入空穴诱导的界面反应机理,即在负 偏置和温度应力作用下,从Si衬底注入的空穴诱导了Si衬底界面Si-H键断裂这一化学反应的 发生,并由此产生了Si陷阱在Si衬底界面的积累和H原子在介质层内部的扩散 ,这种Si陷阱的界面积累和H原子的扩散导致了器件NBTI效应的发生. 关键词: 高K栅介质 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NBTI) 反应-扩散(R-D)模型  相似文献   
155.
有限步扩散反应置限分形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考虑扩散粒子浓度n、粒子扩散限制范围Δ、扩散粒子与种粒子或团簇相遇时,反应概率P及粒子扩散步数W的影响,提出了有限步扩散反应置限聚集的分形生长模型,模拟得到一系列典型的聚集生长图形,计算了相应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在粒子浓度n较小时,呈离散团簇状生长;而在粒子浓度较大时,则随反应概率P或粒子扩散步数W的增大,从离散团簇状生长转变为连续枝叉状生长.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6.
157.
158.
159.
160.
由L-半胱氨酸甲酯与α-吡啶甲醛缩合制备了2-(α-吡啶基)-4-羧甲基-1, 3-噻唑烷手性配体。用该手性配体与[Rh(COD)]2反应原位生成的Rh(I)配合物为催化剂进行了苯乙酮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反应的化学产率达91%, 光学产率达82.1%e.e.。考察了各种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