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02篇
  免费   1485篇
  国内免费   4559篇
化学   10348篇
晶体学   185篇
力学   81篇
综合类   248篇
数学   28篇
物理学   6256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64篇
  2022年   524篇
  2021年   511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480篇
  2018年   335篇
  2017年   431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787篇
  2013年   976篇
  2012年   721篇
  2011年   845篇
  2010年   783篇
  2009年   831篇
  2008年   857篇
  2007年   732篇
  2006年   764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641篇
  2003年   520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445篇
  2000年   366篇
  1999年   348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280篇
  1995年   259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213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吐温-80存在下,镧(Ⅲ)与4,5-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DBONPF)的高灵敏显色反应,并建立了测定镧(Ⅲ)的新方法。实验发现,在pH=10.3 NH4Cl-NH3缓冲溶液中,镧(Ⅲ)与4,5-二溴邻硝基苯基荧光酮形成紫色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94.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2.31×105L.mol-1.cm-1。镧(Ⅲ)的浓度在0~35μg/25mL的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用于铜合金试样中微量镧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02.
罗布麻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罗布麻活性成分槲皮素(QUE)、芸香苷(RUT)和儿茶素(CAT)的结合机理. 在QUE与蛋白质浓度比小于3.5时, 其荧光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 在药物浓度较高时动态猝灭所占的比例增加; RUT在整个实验浓度范围内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CAT与蛋白质之间不能形成复合物, 其荧光猝灭主要由动态猝灭产生. QUE和RUT分别与蛋白质形成1∶1的复合物, 结合常数分别为(1.51±0.13)×105和(0.81±0.08)×105 L•mol-1. 由于激发态质子转移, 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QUE和RUT内源荧光发射峰强度的明显增加, 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 与蛋白质的结合也引起了QUE紫外吸收带的明显红移, 说明药物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解离, 以离子形式与蛋白质发生作用. RUT的紫外吸收谱带没有明显移动, 说明它主要以中性状态与蛋白质结合. 应用与蛋白质作用后药物分子紫外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谱, 对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03.
三种抗氧化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闻晓东  李萍  钱正明  杨冉 《化学学报》2007,65(5):421-429
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光谱(UV)和超滤(UF)法, 研究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素三种抗氧化小分子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 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能量传递原理分别计算了三者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KLB)和结合距离(r)以及由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判断了三种小分子物质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 以Scatchard方程计算了三种小分子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 并对阿魏酸与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素的竞争结合反应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这三种物质能与BSA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 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的静态猝灭; 它们与BSA的结合能力随着极性基团的增多、分子体积的增大而减弱; 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可能是它们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 阿魏酸与芒柄花素或毛蕊异黄酮会产生与BSA的竞争结合效应.  相似文献   
904.
李亚娟  宋会花  王继业  韩占刚 《化学学报》2007,65(21):2401-2404
合成了锌(II)与3,4-吡啶二羧酸和1,10-邻菲啰啉形成的配位聚合物[Zn(PDC)(phen)]n (1) (H2PDC=3,4-吡啶二羧酸, phen=1,10-邻菲啰啉), 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 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聚合物属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a=0.77136 nm, b=1.9757(4) nm, c=1.0680(2) nm, β=95.36(3)°, V=1.6205(6) nm3, Z=4, Dc=1.683 Mg/m3, Mr=410.68, F(000)=832, μ=1.55 mm-1, 最终偏离因子R1=0.0608, wR2=0.0967. 该化合物中Zn原子与来自两个PDC的三个羧基氧原子, 另外一个PDC的吡啶氮原子, 以及phen的两个氮原子配位, 形成的ZnN3O3八面体通过PDC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网络结构. 此外还研究了该聚合物的热性质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05.
王莹  杜明春  杜玉扣 《化学研究》2007,18(2):10-11,15
以磺基琥珀酸二辛酯钠盐(AOT)为保护剂,利用反胶束法在不同烷烃溶液中合成了CdS纳米粒子.采用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表明:在不同烷烃溶液中合成的CdS纳米粒子,其粒子大小和荧光强度都随溶剂而改变.  相似文献   
906.
利用荧光衍生试剂1,2-苯并-3,4-二氢咔唑-9-乙基对甲苯磺酸酯(BDETS)作为脂肪酸柱前衍生化试剂,采用梯度洗脱在Eclipse XDB-C8色谱柱上对游离脂肪酸(FFA)(油酸、亚油酸、软脂酸和硬脂酸)衍生物进行分离.利用柱后在线的串联质谱以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正离子模式实现了各组分的质谱定性.荧光检测的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λex=333 nm,λem=390 nm.脂肪酸的线性回归系数大于0.9990,检出限为3.38~6.59 nmol/L.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利用此方法对超临界CO2提取的唐古特白刺籽油中几种游离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刺籽油中含有大量的游离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907.
Eu(Ⅲ)与EHPG配合反应的循环伏安特性和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田燕妮  杨斌盛 《化学通报》2007,70(4):304-308
在0.02mol/LpH6.0的HAc-NaAc缓冲溶液和室温条件下,用循环伏安法、荧光光谱和紫外差光谱研究了Eu3 与N,N′-亚乙基-二[2-(2-羟基苯基)甘氨酸](EHPG)的配合反应。结果表明,Eu3 与EHPG形成1/1的配合物。循环伏安法测定Eu3 在-0.2~-1.2V电位扫描范围内裸玻碳电极上有一对氧化还原峰,EHPG无电化学活性,Eu-EHPG在电极上呈现准可逆电化学行为。荧光光谱测定表明,随着Eu3 的不断滴加EHPG在310nm处的最大荧光峰强度逐渐降低。而其紫外差光谱在240nm和293nm处的吸收峰逐渐增强,当Eu3 达到一定量时,在310nm处的荧光强度、240nm和292nm处的吸收峰强度不再发生变化。通过计算,在240nm处配合物Eu-EHPG的摩尔吸光系数为Δε=19.06×103cm-1.mol-1.L,条件稳定常数为lgKEu-EHPG=13.90。  相似文献   
908.
利用荧光技术研究了在人体生理酸度条件下,苏丹Ⅰ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发现苏丹Ⅰ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 Weaver-Burk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热力学性质和结合位点等参数。根据热力学常数确定了该药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在此基础上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探讨了苏丹Ⅰ与BSA相互结合时其供体-受体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909.
小分子荧光探针在蛋白质标记与成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晶  石景  傅尧 《化学通报》2007,70(7):507-512
小分子荧光探针由于其体积小、合成简单等特点在蛋白质成像技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领域的研究融合了生物化学、有机合成、分析化学等相关学科,是当今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能够专一性地与目标蛋白质(POI)结合的小分子探针较少,设计和合成方法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小分子荧光探针,关注它们在活体标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10.
介绍了用于DNA检测的各种光学分析方法及其原理,主要包括荧光法、化学发光法、光纤传感法、比色法、表面等离子共振法以及其他光学衍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