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768篇
化学   1233篇
晶体学   47篇
力学   45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35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71.
PP/PA66原位复合材料的增强和增韧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挤出 拉伸 注塑法制得了增强又增韧的PP PA66原位复合材料 ,以未经拉伸的普通共混材料作对照 ,研究了PA66质量含量 (cd)对材料相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当cd 由 0 %增至2 0 %时 ,原位形成的PA66纤维数量增多 ,纤维直径及其分散性以cd =1 5 %为界先减小后增大 ,残留的PA66粒子数也增多 ;纤维数量的增多和纤维网络的发展导致材料冲击强度持续增高 ;纤维及粒子对基体的增刚作用使材料杨氏模量增高趋于极限值 ;受分散相对基体增强效应和两相弱粘结界面缺陷效应的综合影响 ,材料的拉伸强度以cd =1 5 %为界先增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972.
微胶囊化方法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总结了各种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和原理,结合国内外最近几年对微胶囊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微胶囊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973.
利用2-氰基吡啶与叠氮阴离子,在开放体系、温和条件下发生Demko-Sharpless原位配体反应,合成得到铁四氮唑配合物[Fe(2-PTZ)2(H2O)2]。该配合物为单核结构,其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及错位的面对面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974.
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 以Ni为催化剂、乙烯作为碳源, 制备了三叶草型氧化铝/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并通过N2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强度测试对氧化铝/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三叶草型氧化铝表面生长了碳纳米纤维层, 两者紧密结合, 形成的氧化铝/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187 m2·g-1)和孔体积(>0.24 cm3·g-1), 孔道直径在3-10 nm 的孔体积超过总孔体积的85%, 颗粒的侧压强度大于6 N·mm-1, 可以满足工业催化剂载体对强度的要求. 复合材料是一种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的中孔催化材料, 其中碳纳米纤维层的厚度可通过催化剂Ni负载量和生长时间的调节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75.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 FTIRS)研究了中性介质中L-丝氨酸在Pt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 结果表明, 在中性溶液中, 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的丝氨酸可以在很低的电位下(-0.6 V, vs. SCE)在Pt电极表面发生解离吸附, 生成强吸物种一氧化碳(COL)、(COB)和氰负离子(CN-). 研究结果还表明, 当电位低于0.7 V(vs. SCE)时, CN-能稳定存在于电极表面, 抑制丝氨酸的进一步反应. 在更高电位时则主要为丝氨酸分子的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976.
引发剂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氢氯化物(AIBA)可通过静电作用而高效稳定地吸附到在弱碱性水相中均匀稳定分散的纳米SiO2粒子表面.对这些吸附引发剂的热分解行为、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原位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和纳米SiO2粒子表面的聚合锚固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非吸附和吸附引发剂的热分解活化能分别为148.5kJ/mol和124.5kJ/mol,70℃时半衰期分别为12.6h和5.2h,说明在相同状态下静电吸附引发剂具有比非吸附引发剂更高的活性,因而在原位乳液聚合中表现出比常规乳液聚合更短的诱导期和更高的聚合速率.更关键的是,具有较高活性的吸附引发剂高效稳定地吸附在SiO2粒子表面,可以使聚合反应总是优先发生于纳米SiO2粒子表面,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单体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的锚固,最终有效提高无机/有机相间的复合程度.  相似文献   
977.
介绍了近年来环境监测中两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薄膜扩散平衡(DET)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综述了DET技术的原理、装置的组成和构造、特点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关于DGT技术着重论述了对被监测物质有效态的累积原理,总结了扩散相和结合相的发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78.
Polystyrene/iron-nickel (PS/FeNi3) nano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via an in-situ polymerization route and characterized by XRD,SEM and FTIR. FeNi3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and XRD. The pure FeNi3 nanoparticles (100~125 nm) were highly clustered and percolated through the PS matrix. When the content of FeNi3 nanoparticles reached 5 wt%,an interaction between FeNi3 nanoparticles and PS matrix was observe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behavior of PS/FeNi3 nanocomposite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rmal analysis.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E) and pre-exponential factors (lnA)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Archar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pure PS is a one-dimensional diffusion mechanism. A three-dimensional diffusion mechanism appears when FeNi3 nanoparticles incorporate. The E of PS/FeNi3 nano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FeNi3 contents is 217.5,225.3,180.6 and 73.0 kJ·mol-1,and the corresponding lnA is 35.6,34.9,27.5 and 10.4 S-1,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79.
采用原位聚合法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包覆正十八烷,制备出相变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试样的表面形貌和热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相变微胶囊表面光滑,平均粒径2.84μm,平均壁厚0.41μm.  相似文献   
980.
聚苯胺/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Ⅰ.原位氧化合成制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锰(nm-MnO2),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纳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苯胺/nm-MnO2的盐酸反应体系中,nm-MnO2可以使苯胺氧化聚合。在一定的nm-MnO2用量下,聚苯胺的产率随苯胺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nm-MnO2在产物中的含量也随之下降,且含量很低。在苯胺:/nm-MnO2/过硫酸铵的反应体系中,研究了Nm-MnO2通过两种不同的加料方式原位制备PA-NI/nm-MnO2复合材料的合成条件。第一种方式为nm-MnO2和过硫酸铵同时与苯胺混合,一起参与苯胺的氧化聚合。第二种方法是先将过硫酸铵和苯胺混合,3min后再将nm-MnO2加入反应体系中。研究表明:第一种加料方式得到的队NI/nm-MnO2中nm-MnO2的含量很低;第二种加料方式可以得到高nm-MnO2含量(w=0.14-0.73)的产物,其电导率约10^-4S/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