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化学   13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7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14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78
侯德榜,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人,字致本。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3年留学美国,后获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任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硫酸氨厂总工程师兼厂长、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39年试验联合制碱法成功,并把这一方法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被称为“侯氏制碱法”。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22
博尔德于1892年在布鲁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到巴黎巴斯德P6研究所,在梅契尼科夫指导下工作。1901年,他在布鲁塞尔也创建了一个巴斯德研究所并亲任所长。1898年,博尔德发现,如果把血清加热到55℃,尽管血清中的抗体不致受到破坏,但却丧失了摧毁细菌的能力。由此可以推断,血清中一定含有某种或某组非常脆弱的成分作为抗体的补体,使之能够与细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3.
114.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8):990-990
今年是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化学学院也迎来了她99周年的华诞。百年办学历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培养的近万名莘莘学子,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自豪。目前,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一级学科点和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备完整的化学人才培养体系;有一支素质好,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承担的科研项目数、SCI论文发表数、科研经费等多项核心指标均在全校名列前茅。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学院正努力朝着建设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国内一流的创新性、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7
迈特纳是律师的女儿,就学于维也纳大学,玻尔兹曼阱是她的老师。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听普朗克的讲座,她于1907年来到柏林,后来就留居柏林参加哈恩舵的研究工作,达30年之久。她不得不同歧视妇女的荒唐可笑的偏见作斗争。在希特勒政权的最初几年,虽然她是犹太人,只是由于具有奥地利国籍才幸免于难。可是,在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之后,她不得不离开德国。来到斯德哥尔摩,经玻尔髓。介绍同西格班一起工作。她比哈恩更坚信铀裂变的真实性,是她在1939年1月从斯德哥尔摩发出了关于铀裂变的第一份报告。  相似文献   
1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
贝克兰出生于比利时港口城市根特,1884年获夏洛腾堡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887年任布鲁日大学教授。1888年回到根特大学任化学副教授,从事照相化学研究。1889年移居美国,曾发明高光敏性照相纸。1905年转向研究苯酚与甲醛的反应及其产物,在近5年的工作中,完成了以催化剂类型和用量控制缩聚反应;树脂的三阶段固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98
林巧稚是福建省厦门市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协和医院任妇产科医师。曾两次到英、美等国进修。早年从事胎儿宫内呼吸和女性生殖道结核的研究。建国后开始从事滋养细胞肿瘤的研究。并在化疗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首都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18.
杨东晓 《物理》2013,(10):736-742
李复几,原名李福基,字泽民,江苏吴县人。李复几是第一位出国学习物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者之一。他早年就读于长沙习武学堂,后入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李复几南洋公学中院毕业,获该校奖学金资助,去英国留学,1904年从伦敦大学毕业。1906年,李复几赴德国波恩皇家大学学习,在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H.Kayser指导下,进行光谱学研究。李复几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07年1月,题目是《关于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拍摄钠的火焰光谱图来验证P.勒纳(Lenard)提出的火焰中心发射说。为了验证勒纳的理论,李复几在其导师凯瑟尔指导下,在波恩大学物理研究所做了实验研究。他将钠放入两根碳棒电弧之中,用摄谱仪拍下火焰照片。其摄谱仪是当时最好的光谱仪,可以在百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内拍下清楚的铁弧光谱。李复几拍摄了大量照片,即使以高倍放大镜在毛玻璃上观察,也没有看到中空火焰的形状,甚至连一丝痕迹都不存在。李复几又进一步采用加大光圈或延长曝光时间的方法,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加大一倍光圈,第一副线系谱线的图像和正常光圈时主线系一样大;再加大光圈,第一副线系的图像还可以大于最小光圈时主线系的图像。"因此,李复几得出结论:火焰图像大小实际上是与其强度相关的。最后,李复几在论文中断言:"我相信,这足以证明勒纳关于光弧由大量相互包裹的中空火焰组成、每一个都是一个发射中心,每个中心发射一个线系的假说是不正确的。"同时他也分析了勒纳假说产生错误的原因。波恩大学认为李复几的论文做得非常优秀。勒纳因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当时德国物理学大权威,后来成为20世纪科学领域的主将的爱因斯坦曾于1903年提出申请要做他的助手,被他拒绝。这样一位物理大师所建立起来的理论,却被一个年仅25岁的中国青年人所推翻,足见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出手不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其博士论文扉页上关于求学经历等少量信息外,其余关于李复几的生平鲜有人知。李复几回国后从事何职业,何年而卒?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就连他的儿女,也不知道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在上海交大发掘出的历史材料基础上,2007年起,李复几的儿子——82岁的李正修决定寻找父亲的踪迹。他凭着自己对父亲的一点记忆,并综合亲属访谈,进行了调查研究。李复几(1881-1947年)几年来,李正修分别给武汉、萍乡、南京、自贡等有关单位和人士写信,请求帮助查找有关父亲的情况。他参照相关历史档案,文字资料等等,补充了父亲在四川自贡盐井工作和生活直到病逝的大致情况。他深深感谢给予各种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虽然李复几回国后没能继续在国外的研究工作,但他与其他几位中国早期物理学者首开中国人研究物理学之先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者,成为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史的"起点"人物。本刊转载杨东晓记者于2012年第8期在《看历史》上发表的《物理学史上失踪的中国人》,让更多的物理学者了解我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的生平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9.
 中国早期物理学博士的生平,鲜为人知,杨振宁在1992年北京的讲演中指出:中国最早的物理学博士是李复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把李耀邦作为最早的博士,但生平介绍未详.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李书华,国内则未见介绍,现将此三人的简况,略述如下:李复几1885年11月28日生于上海.中国近代的第一个物理学博士.早年随父亲李盛昌(音,英文为Li Sheng Chang)在长沙读书,后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到伦敦,在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和芬斯伯里学院(Fiasbury College)就读.  相似文献   
1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31-31
卡拉西奥多里对实变函数论、变分法和点集测度论作出了重要贡献。1902年入格丁根大学,并在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指导下于1904年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汉诺威大学、勃雷斯劳大学、格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执教,之后,又在希腊人建于小亚西亚的士麦拿大学任教授,后又到雅典大学。1924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他在一阶偏微分方程与变分法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