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   14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地钻探结果表明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存在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其作为未来我国潜在的可开发能源的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正在展开.利用国际上先进的多相多组分沉积物渗流模拟计算软件TOUGH+HYDRATE,以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广州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SH2,SH3和SH7站位的钻探、测井数据为基础,建立实际水合物藏分层地质模型,利用不同的开采井设计方式进行单井降压和降压+注热开采模拟.结果表明,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区域主要集中在开采井周边区域、水合物层与含水层界面处以及水合物层顶部靠近上盖层的区域.由于水合物分解吸热,水合物层的温度降低,使得热量从上盖层向水合物层传递,形成地温梯度的逆转,促进水合物层顶部逐渐产生分解界面.降压开采进行到后期开采井周围会形成渗透率很低的"二次水合物",影响开采的进行,所以利用降压+注热开采方法消除"二次水合物",使开采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2.
台西南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发现台西南盆地的主要构造走向为NE-NEE向,沉积上具有独特的双层构造,是一个与南海演化密切相关的新生代伸展型断陷盆地.这个盆地早第三纪开始发育,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和由它们控制的一系列半地堑,发育了古新世-渐新世的沉积.渐新世末期盆地受到挤压作用影响,发育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和反转构造,表明了台西南盆地"先张后挤"的演化特征,从中新世开始进入热力学沉降坳陷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23.
南海深海盆磁异常分析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深海盆分布着大范围规律性很强的条带状磁异常。通过插值切割法对其中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磁异常进行分析。发现南海深海盆区的磁力异常具有叠加性,西南次海盆主要受约5km以上的浅部磁源的影响,表现为NE-SW向展布,5km以下磁异常的展布开始变得模糊,强度也变弱;而东部次海盆不仅受5km以上的EW向浅部磁源的影响,同时深部磁源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方向上也表现为EW向,但是强度随着深度而减弱。由此提出了两海盆地磁异常差异所反映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西南次海盆的磁源是通过大陆边缘裂谷作用过程形成;而东部次海盆深部和浅部磁异常的磁源具有同时性和相同形成机理,是通过海底扩张作用的方式形成的。在结合其它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南海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的动力学机制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4.
Sr同位素比值可提供有关物质来源的重要信息,南海东部海域的3个柱样沉积物采用二端元组分混合模型,得到南部陆坡区69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42.48%~92.95%,平均为78.33%;中部深海区149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74.29%~85.04%,平均为81.63%;南部深海区294柱中陆源物质质量分数为53.55%~76.74%,平均为67.01%,3个柱样中陆源组分质量分数变化表明南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陆源物质由北至南逐渐减少,而幔源物质逐渐增多,结合沉积柱样的δ^13C、δ^18O同位素数据分析反映南海15万年来经历了2次较大规模的冰期和3次间冰期。  相似文献   
25.
南海南部表层碳酸盐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研究区内127个站表层样品,研究了碳酸盐沉积物特征,并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类型和碳酸盐沉积物的生物、矿物、地球化学组成等。根据碳酸盐沉积和岩性参数变化和相应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作用,将本区分成6个沉积相,并阐明各沉积相的分布和特征。  相似文献   
26.
杨晋  漆淑华  张偲  吴军  肖志会 《中国化学》2005,23(9):1218-1222
Two new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reticulatic acid (1) and reticulatin (2), together with a known compound 3,22,25-trihydroxy-16-24,20-24-bisepoxy-3β,16β,20S,22R,24S-cholest-5-ene (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H2Cl2/ EtOH extrac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coral Subergorgia reticulata.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The absolute stereochemistry of compounds 2 and 3 was determined by the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and the Mosher ester determination.  相似文献   
27.
台风风场和台风浪数值后报能够有效弥补现场观测资料的不足,对南海海域的海洋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针对不同台风参数模型和全谱海浪模型的联合应用,编制了包括5个台风参数模型的数值模拟程序,以南海海域的台风Ellen(1983)和Dujuan(2003)作为案例,并联合应用2个第3代全谱海浪模型,完成了台风风场、气压场和台风浪场的数值后报.通过分析不同台风参数模型和全谱海浪模型组合应用的后报结果,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了Jelesnianski风场参数模型结合第3代全谱海浪模型WW3比较适用于南海海域台风浪后报.  相似文献   
28.
基于南海海区2006年至2015年8个航次调查数据,采用导数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与南海典型色素浓度之间的相关特征,进一步建立了用于色素浓度估算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简称PLS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导数光谱变化特征可用于关键色素浓度的定量估算,基于二阶导数光谱估算的结果稍优于四阶导...  相似文献   
29.
王超  孙芹东  张林  张文清  田德艳 《应用声学》2019,38(6):1025-1032
“G-Argo” 水下声学浮标作为一种新型的无动力无人移动观测平台,具备对海上目标广域、长时、隐蔽探测功能,是“透明海洋”工程立体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现有海洋环境观测浮标平台基础上,进行声学系统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减小浮标平台对声学系统的电磁干扰,研制出具有目标探测能力的“G-Argo”水下声学浮标平台。并于2018年5月,在南海海区组织了多台水下声学浮标探测性能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深海良好水文条件下,“G-Argo”水下声学浮标对航速10kn的配合试验船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大于11km,对航速6.4kn的工程船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大于42.8km,对航速12kn的集装箱船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大于15.8km,对航速14.5kn的集装箱船目标最远探测距离大于24km。  相似文献   
30.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商船,沉没于我国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经多次水下考古调查后,于2007年严格按照水下考古规范,成功地将其整体打捞出水,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沉船。由于在海底埋藏达800年之久,因此船体和及其所承载的木质文物,在海水中盐份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发生了严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使得原有的木材成分大量降解流失,木质纤维间的支撑力减少,导致强度降低,结构糟朽。硫铁化合物是海洋出水木材的重要病害来源,因此铁、硫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赋存状态,对海底出水有机质材料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由于制样和传统方法限制,难以对出水木材中的铁和硫进行原位无损分析,同时分析速度和测量成本亦是难以克服的困难。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特别是基于常规X光管的微聚焦技术,为该问题提供了便捷、快速、可靠、无损和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基于此,选择“南海Ⅰ号”出水船体为研究对象,应用最新的多导毛细管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并结合拉曼光谱分析,对出水木材中的铁、硫含量和分布进行了面扫描分析。结果指出,样品中的铁、硫元素分布不均,存在多种赋存形态,揭示了元素分布特点和规律为研究水木材中硫、铁的来源、富集以及耦合关系等提供了线索。研究表明,微束XRF技术可有效分析不规则、不均匀的饱水木材中不同部位铁、硫丰度,在二维尺度上揭示元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探讨海洋出水木材中的硫、铁及其化合物的沉积和循环机制以及相关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