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7篇
  免费   1108篇
  国内免费   1376篇
化学   2463篇
晶体学   153篇
力学   159篇
综合类   68篇
数学   107篇
物理学   2311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84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利用层间的静电吸附作用,重氮树脂和不同种类的含金属纳米粒子被依次吸附到硅片表面形成层层自组装膜。通过改变自组装膜的层数可以控制纳米粒子在表面吸附的量,同时利用重氮树脂的光敏特性可以实现纳米粒子在表面的图案化排布。以这些纳米粒子为催化剂,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在硅片表面的化学气相沉积生长。  相似文献   
52.
以ZnO纳米柱阵列为模板,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ZnO和N掺杂TiO2/ZnO的复合纳米管阵列. 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的结果表明: 两种阵列的纳米管均为六角形结构, 直径约为100 nm, 壁厚约为20 nm; 在N-TiO2/ZnO复合纳米管阵列中, 掺入的N离子主要是以N-Ox、N-C和N-N的形式化学吸附在纳米管表面, 仅有少量的N离子以取代式掺杂的方式占据TiO2晶格O的位置; 表面N物种形成的表面态能级和取代式掺杂导致带隙的窄化, 增强了纳米管阵列的光吸收效率, 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N离子的掺杂有利于N-TiO2/ZnO复合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3.
 利用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与反相高效液相 二极管阵列检测 (RP HPLC DAD)相结合 ,在洗脱时间为1 0 86min~ 1 399min(间隔 1 / 1 50min)、紫外吸收波长为 2 68nm~ 2 98nm(间隔 1nm)时对苯二酚位置异构体的重叠及光谱体系进行了分辨研究。分辨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同时测定了水溶液中共存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含量 ,回收率分别为 (1 0 0 1± 1 0 ) % ,(99 4± 1 4) % ,(1 0 0 5± 1 7) %。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法定量快速准确 ,实验操作步骤简单 ,解决了在干扰物存在条件下三者很难同时分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以ZnO纳米柱阵列为模板,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ZnO和N掺杂TiO2/ZnO的复合纳米管阵列. 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的结果表明: 两种阵列的纳米管均为六角形结构, 直径约为100 nm, 壁厚约为20 nm; 在N-TiO2/ZnO复合纳米管阵列中, 掺入的N离子主要是以N-Ox、N-C和N-N的形式化学吸附在纳米管表面, 仅有少量的N离子以取代式掺杂的方式占据TiO2晶格O的位置; 表面N物种形成的表面态能级和取代式掺杂导致带隙的窄化, 增强了纳米管阵列的光吸收效率, 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 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 N离子的掺杂有利于N-TiO2/ZnO复合纳米管阵列光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5.
代辉  安永林 《广州化学》2003,28(1):41-47
无机材料的微观结构决定了材料的许多特性,如传输行为、催化活性、分离效率、粘附、储存和释放动力学。具有管状结构纳米尺度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及由此带来的特殊性能正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化学研究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无机纳米管材料的合成途径和进展。  相似文献   
56.
单壁碳纳米管用做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文研究了采用电弧放电法大规模合成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N2吸脱附测试表明SWNT既有发达的微孔,又有发达的中孔,其比表面为435 m2.g-1。由于既有双电层电容,又有表面官能团产生的准电容,采用浓硝酸处理后的单壁碳纳米管在水相电解液中的比电容达到105 F/g。基于SWNT的超级电容器也有着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57.
CVD法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的Fenton氧化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纳米管经焙烧和稀硝酸纯化处理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采用Fenton试剂产生的·OH分别对CVD法合成的两种制备条件不同的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氧化改性处理。红外光谱(FT IR)表明,改性后的两种碳管结构中都引入了羟基、羰基和羧基等含氧官能团。此外,由于制备条件不同,导致它们的石墨化程度、缺陷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等性质也不同,因此CVD法制备条件能够对碳管Fenton氧化改性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机理分析表明,这些含氧官能团可以看作是具有强亲电性和强氧化性的·OH对碳管上缺陷位置和不饱和键进行攻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58.
贾铮 《化学通报》2005,68(2):106-110,134
组合电化学是一种新的电化学研究策略,通过设计和构建大量多样性的电极阵列,并对其进行高通量筛选和表征,快速、高效地实现了体系的电化学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进行的组合电化学研究,重点介绍了组合光学筛选方法、组合电化学合成方法以及电化学平行筛选方法,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杨宝华  汪洋  黄元河 《中国化学》2005,23(4):370-376
The structures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for C36 encapsulated in four single-wall armchair carbon nanotubes (C36@(n,n), n=6-9) were calculated using ab initio self-consistent field crystal orbital method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interwall spacing between the carbon nanotube and C36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ilities of resultant structures. The optimum interwall spacing is about 0.30 nm and the tubes can be considered as inert containers for the encapsulated C36. The Fermi levels and relative position of energy bands als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interwall spacing. The shifts of Fermi level and C36-derived electron states modulate the electron properties of these structures. The extra electrons fill the bands of C36@(8,8) with the optimum interwall spacing almost in a rigid-band manner.  相似文献   
60.
MoS2 nanotube coated SWNT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 bundl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dsorbing (NH4)2MoS4 onto SWNT bundles and subsequent heat treatment under H2 at 900 ℃ in a tube furnace. The morphologie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as-prepared sample were investigated by XRD, SEM, HRTEM coupled with ED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has also been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