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87篇 |
免费 | 1711篇 |
国内免费 | 559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648篇 |
晶体学 | 115篇 |
力学 | 450篇 |
综合类 | 161篇 |
数学 | 247篇 |
物理学 | 44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261篇 |
2022年 | 356篇 |
2021年 | 340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213篇 |
2017年 | 284篇 |
2016年 | 289篇 |
2015年 | 328篇 |
2014年 | 667篇 |
2013年 | 567篇 |
2012年 | 591篇 |
2011年 | 635篇 |
2010年 | 616篇 |
2009年 | 693篇 |
2008年 | 747篇 |
2007年 | 602篇 |
2006年 | 662篇 |
2005年 | 604篇 |
2004年 | 608篇 |
2003年 | 526篇 |
2002年 | 450篇 |
2001年 | 459篇 |
2000年 | 398篇 |
1999年 | 329篇 |
1998年 | 274篇 |
1997年 | 286篇 |
1996年 | 248篇 |
1995年 | 214篇 |
1994年 | 259篇 |
1993年 | 176篇 |
1992年 | 186篇 |
1991年 | 154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132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5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31.
132.
本文提出了分子单中心模型,并通过对构型的平均,两个定理的提出与证明,色散能修正的证明,从数学上论证了这个模型的合理性。由此模型可以直接求出两个氢分子间的平均相互作用势,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总是先算有限几种构型然后再作平均的传统作法。通过数字计算,得到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全程平均相互作用势曲线。势阱深度及平衡分子间距分别为-2.91meV和3.44(实验值:-2.85~-3.00meV,3.43~3.49)。 相似文献
133.
134.
135.
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分子天体物理学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即各个学科之间的交互影响.分子天体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研究,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的最新技术成就与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化学密切配合,相互推动.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形成了一门生气勃勃的新学科.它为天文学提供了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有力地推动了恒星演化的极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6.
选用STO-4G双的扩展基组,用MCSCF方法计算B_2分子的分子轨道,根据不同电子态的不同对称性组成不同对称性的组态空间,用CI计算得到B_2分子基态(X~∑_g~-)和第一激发态(A~8∑)的波函数,在偶极近似下计算了B_2分子A~3∑-X~3∑带系的振予强度,其值为0.00124。 相似文献
137.
制备了三苯胺化合物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TCTA)的单层器件ITO/MoO3/TCTA/LiF/Al和TCTA/TPBi双层异质结器件ITO/NPB/TCTA/TPBi/Bphen/LiF/Al,研究了TCTA的双分子发光现象。通过测试器件的光电性能和薄膜的稳态光谱,得出以下结论:(1)单层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有425 nm和600 nm两个发光峰。与TCTA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对比,可知425 nm附近的蓝色发光峰来源于TCTA单体发光,而600 nm附近的橙色发光应为TCTA二聚体electromer的发光。蓝色和橙色发光混合,使单层器件发光颜色表现为白色,对应色坐标为(0.381,0.343)。(2)TCTA/TPBi双层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为440 nm的单峰,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为930 cd/m2,发光性能明显优于单层器件。结合薄膜TCTA、TPBi和TCTA/TPBi的光致发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可知双层器件的发光来自TCTA+TPBi-电致激基复合物。双层器... 相似文献
138.
本文介绍F?(H2O)+CH3I→[FCH3I]?+H2O在交叉分子束碰撞能量0.3∽2.6 eV的配体交换动力学成像结果. 产物的动能受到弱键结合配合物的稳定性的影响,大量水分子的内部激发不利于中间物有效的能量重新分配,随着碰撞增加,低动能受到抑制. 在0.3 eV时,内部亲核取代非常重要,为形成I?和I?(H2O)的竞争性亲核取代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9.
140.
蜂毒肽等抗菌肽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而直接杀灭细菌,因此它的杀菌功能具有高效、广谱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并被认为有望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然而,抗菌肽通过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来实现杀菌的分子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文结合单分子荧光追踪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单分子运动的角度对蜂毒肽与二元脂质细胞膜的界面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大多数脂分子而言、部分脂分子在膜内的扩散速率会由于蜂毒肽的吸附、聚集、插膜成孔等扰动行为发生显著降低;而蜂毒肽倾向于作用在多组分脂膜相畴的边界处,干扰并降低脂膜相分离的程度,进而降低相边界对脂质分子扩散运动的限制.本工作阐明了蜂毒肽的膜作用活性对脂分子运动行为和脂膜相行为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这些结果对于从单分子运动行为的角度来探索抗菌肽生物活性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