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3篇
  免费   1601篇
  国内免费   1315篇
化学   1489篇
晶体学   45篇
力学   615篇
综合类   76篇
数学   230篇
物理学   5774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447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是一种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基底对被检测物进行高灵敏度检测的一种方法.具有特殊纳米结构的贵金属表面受到激光的照射时,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会受到极大的振荡,当入射光频率与振荡频率相近时,则会发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SPR),使金属表面的局域电场强度极大增强,入射光强度和散射光强度都得到成倍的放大,从而使吸附在贵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的分子的拉曼散射信号得到有效的增强.使用NaBH4还原-酸刻蚀模板法,制备了八面体Au/Ag复合纳米笼,其形貌规整,尺寸均匀约为600 nm,无Cu2O模板的残留,Au元素均匀负载在Ag纳米笼上,质量分数约为16.8%;Au/Ag复合纳米笼的紫外可见吸收峰相对于Ag纳米笼发生了红移,更重要的是,Au和Ag元素协同赋予了复合纳米笼超高的SERS灵敏度和重复性,Au/Ag复合纳米笼实现了对罗丹明6G的痕量检测(5×10-14 mol/L),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证实:这主要归因于等离子共振作用产生的高电磁场强度;此外,Au元素的加入使Au/Ag复合纳米笼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即使在1%的H2O2溶液中浸泡3 h,仍然能够保持优异的SERS性能.八面体Au/Ag复合纳米笼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的SERS基底.  相似文献   
132.
针对光催化过程中的低光利用率和低催化效率,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将Ag纳米颗粒均匀修饰在BaTiO3纳米压电材料表面,制备了x mol/L-Ag/BaTiO3x=0.01、0.02、0.04,x为Ag的浓度)等离激元压电光催化剂.研究了压电光催化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及等离激元颗粒负载的浓度对光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0.02 mol/L-Ag/BaTiO3在全光谱光辐照和超声激发的压电场的辅助下,在75 min内可降解91%的罗丹明B,将降解效率提升了21%,证实了纳米复合结构中压电势对表面等离激元光催化活性的重要影响.催化性能的提升源于压电效应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协同作用.Ag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使光吸收范围从紫外光区扩大至可见光波段.超声驱动可使BaTiO3纳米压电体发生形变而于表面产生压电电荷,压电势的存在进一步增强了LSPR诱导的光生载流子分离,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加速有机染料的降解.本工作将BaTiO3的压电效应引入等离子体光催化中,可推广到其他材料和催化系统中,为环境净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3.
夜蓝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透明质酸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pH3.0~3.9的HAc—NaAc介质中,夜蓝与透明质酸钠作用形成结合产物时将导致溶液共振瑞利散射(RRS)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其最大散射峰位于408nm处。透明质酸钠在0~1.5mg/L范围内其浓度与RRS强度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透明质酸钠的新方法。该法对透明质酸钠的检出限(3d)为13.7μg/L。应用于润舒氯霉素滴眼液和润洁滴眼露中透明质酸钠的测定,回收率在98.2%~104.3%之间,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4.
祖革  罗维克  吴浩青 《化学学报》1999,57(5):465-471
研究了锂在导电高聚物---聚萘中的嵌入反应。聚萘样品经650℃处理,作为锂电池的正极,组装成Li/(C~1~0H~6)~n电池。X射线衍射分析、ESR实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一系列实验证实上述电池的正板反应是锂在聚萘中的电化学嵌入反应。通过XPS实验对嵌入聚萘的锂进行了价态分析,认为嵌进去的锂是以原子态及离子态两种状态存在,其结合能分别为55.7eV和57.4eV。采用电化学暂态测量技术研究了锂在导电高聚物---聚萘中的扩散,计算了锂在嵌合物中的离子电导率及淌度。用Hebb-Wagner直流极化法测量了嵌合物的电子电导。  相似文献   
135.
在RHF/3-21GRHF/321G,RHF/6-31+G,MP2/6-31+G,RHF/lanl2dz,MP2/lanl2dz和MP2/6-31+G水平上,对CH2=CH(OM)(M=Li,Na,K,Rb,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都有平面式和非平面桥式两种构型.结构参数、自然轨道布局分析和反应热均反映出碱金属对烯酸负离子的共振有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同的碱金属盐差别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6.
光纤共振拉曼光谱法痕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液芯光纤内产生共振拉曼效应,可以提高拉曼光谱强度10^9倍。样品(被测物)的浓度、模吸收系数、光散射系数和模耦合系数决定光纤最佳长度。该技术分子光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实验方法,在痕量分析、液体中少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低浓度的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在CS2中和I2在CS2中的拉曼光谱被得到,其浓度分别是1×10^-13mol/L和1×10^-14mol/L。  相似文献   
137.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仪器特点和各种新技术。主要对紫外光解离技术、红外多光子解离技术、表面诱导解离、黑体红外辐射离、电子捕获解离等离子解离新方法进行了介绍。此外,应用多次激发碰撞活化技术、超低能量激发技术、持续偏共振激发、存储波形逆傅立叶变换技术等离子再测量技术能提高源内离子碰撞诱导解离效率,更好的实现MS^n的产技术。文章最后阐述了FTMS在生物分析及气相分子离子反应  相似文献   
138.
合成了铜(II)与丙烯酸根和铜(II)与α-甲基丙烯酸根形成的两种超分子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ESR谱和磁性等研究,确定分子单元的组成为Cu~2A~4(H~2O)~2,其中A=CH~2=CH-COO^-,CH~2=C(CH~3)-COO^-。测定了铜(II)与丙烯酸根形成的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群;晶胞参数:a=1.7009(9)nm,b=0.8060(5)nm,c=1.4429(4)n,β=109.31(5)ⅲ,Z=4;最终偏离因子R=0.0501。Cu(II)具有畸变的四角锥形配位环境,两个Cu(II)由四个丙烯酸根桥联,在Cu(II)的端位各有一个H~2O分子配位。Cu(II)-Cu(II)间具有一对称中心,Cu-Cu间距离为0.26096(14)nm,两个Cu(II)间具有反铁磁性偶合作用。每个分子单元以四根氢键与相邻的两个分子单元相连接,沿c轴形成一维链状超分子配合物。  相似文献   
139.
用AOT/异辛烷/水反胶束体系制备出了不同尺寸大小的纳米CdS,并以曙红(EO)和孟加拉玫瑰红(RB)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它们与硫化镉微粒间的光致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用光照实验和ESR技术研究了这些染料向CdS的导带注入电子的过程并讨论了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0.
徐元植  施舒 《化学学报》1986,44(4):336-342
研究了联吡啶桥联乙酰丙酮铜配合物[μ-4,4-bipy-Cu(acac)~2]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晶胞参数:a=11.288(5), b=14.507(6),c=11.978(3)A;β=94.17`,Z=4.非权重偏离因子R=0.054.结构测定表明:在晶体中Cu(acac)~2与4,4-bipy是以1:1形成一维无限的链状结构.利用UV,IR,ESR等波谱,比较了[μ-4,4-bipy-Cu(acac)~2]和Cu(acac)~2成键情况的差异,近似地计算了分子轨道系数α1,α1'和ε~x.分析了1H NMR谱中接触位移,准接触位移和各向异性效应的存在和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