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6篇
  免费   2153篇
  国内免费   1040篇
化学   2318篇
晶体学   177篇
力学   118篇
综合类   102篇
数学   99篇
物理学   646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422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426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347篇
  2002年   286篇
  2001年   286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99篇
  1995年   204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1.
The H2(v,j) Ni(100) collision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he surface sites and initial rovibrational states of the molecule on molecule-surface interactions, by a quasiclassical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 method. Dissociative adsorption of an H2 molecule on the rigid Ni(100) surface is investigated at topologically different three sites of the surfac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olecule and Ni surface was described by a London-Eyring-Polani-Sato (LEPS) potential. Dissociative chemisorption probabilities of the H2(v, j) molecule on various sites of the surface are presen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energies between 0.001-1.0eV. The probabilities obtained at each collision site have unique behaviour. At lower collision energies, indirect processes enhance the reactivity, effects of the rotational excitations and impact sites on the reactivity are more pronounc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studies.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sults and quantum effec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2.
从电子上看康普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宇 《物理与工程》2004,14(2):15-15,52
在康普顿效应中,散射光子与入射光子的频率不同,但在电子静止的参考系,可以证明光子的频率在碰撞前后相同。  相似文献   
23.
刘江涛  周云松  王福合  顾本源 《物理学报》2004,53(10):3336-3340
讨论了利用由反常色散材料构成的二维(2D)光子晶体(PCs)实现超窄带滤波(PCADOF)的原理,并对铯原子蒸气6P3/2←6S1/2谱线的反常色散曲线进行了研究,讨论利用此反常色散曲线通过2D PCs实现超窄带滤波的方法和特点,研究发现这种滤光器的带宽可达到0.002nm,这将为设计一种全新的滤波器提供指导. 关键词: 反常色散 光子晶体 超窄带滤波  相似文献   
24.
强非线性吸收下高斯光束Z-扫描衍射理论模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在同时考虑非线性折射和非线性吸收的情况下,借助光的衍射理论,研究了Z-扫描技术的衍射理论模型,分析了非线性折射和非线性吸收同时存在时Z-扫描曲线的形状特征和变化规律。数值计算表明,非线性吸收相移和非线性折射相移的比值是影响接收小孔输出光功率的重要因素。要想得到好的光限幅效果,应选取非线性相移比值远小于1或远大于2的非线性材料。  相似文献   
25.
 有关黑洞的习题在近几年的复习资料中经常出现,通过题中给出的一些有关物理量来估算黑洞的“最大半径”。那么什么是黑洞?一颗内部燃烧尽了的大质量恒星由于自身的引力作用,外壳不断向中心坍塌缩小,最后就会形成致密的黑洞。黑洞是宇宙中的实体微粒,它们的体积趋向于零,而密度几乎是无穷大,由于具有强大的引力,物体只要靠近这个微粒,就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连光也不能幸免。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信号能够从黑洞的作用范围内传出,人类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对于观测者来说,那就是漆黑一片---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来。既然如此,那么衡量黑洞的大小只能用其作用范围(即“视界”)的“半径”来表示。  相似文献   
26.
硅基两维光子晶体的制备和光子带隙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梅  陈效双  徐靖  陆卫 《物理学报》2004,53(10):3583-3586
利用反应离子束刻蚀设备制备了硅基的两维空气柱光子晶体,并用红外显微镜测试了样品的 反射谱. 理论上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计算了样品的光子带隙,从测试结果看光子带隙 和理论计算的光子带隙符合得很好.  关键词: 光子晶体 光子带隙 反射谱 时域有限差方法  相似文献   
27.
二次谐波系统在浑沌态下的光子统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纪岳  高卫 《光子学报》1997,26(5):385-389
数值分析了调制泵浦作用下的二次谐波产生系统的浑沌动力学行为.考虑到混沌运动的遍历性,提出一种研究浑沌态光场光子统计的数值方法,即通过数值积分求解系统动力学方程估计光子数的系统平均.运用这一方法于二次谐波系统,计算了其在浑沌态下的光子统计分布,结果表明是一种超Poisson分布.  相似文献   
28.
与q形变玻色算符逆算符相关的相干态及其量子统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奚定平  韦联福 《光学学报》1998,18(12):606-1610
讨论了q形变玻色算符的广义逆算符作用于q-相干态所得到的两类量子态的数学及量子统计性质。结果表明,q-相干态的光子激发态不存在压缩但呈现反聚束效应,而q-相干态的光子湮灭态却存在压缩但不呈现反聚束效应。  相似文献   
29.
30.
激光调Q CAI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从激光调Q速率方程出发,分析推导了激光调Q过程中,腔内光子数与工作物质内反转粒子数间的关系.再根据激光调Q的过程中,对腔Q值控制方式不同,将激光调Q技术分为:转镜调Q、声光调Q、电光调Q、饱和吸收调Q和脉冲透射式调Q.用C语言进行了激光调Q CAI软件的开发研制,获得了将文学、图形、动画和计算融为一体的,直观而生动地将调Q的理论和过程再现于屏幕的CAI课件.介绍了课件的内容、结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