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8篇 |
综合类 | 24篇 |
数学 | 12篇 |
物理学 | 8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太空育种中药材防风的FTIR分析与表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第四代太空防风与地面组防风和对照品防风进行了对比分析。三种防风主要吸收峰的峰形峰位相近,说明太空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基本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但1 640 cm-1处酮的CO吸收峰明显增强,表明色原酮类含量明显增加;2 927和2 856 cm-1处亚甲基的CH吸收峰和1 054 cm-1处C—O吸收峰明显增强,表 明色原酮苷类、多糖类含量明显增加;1 743 cm-1处内酯的CO吸收峰强于地面组,低于对照品,说明香豆素类含量较地面组增加,少于对照品。整体来看,太空防风成分得到优化,其有效 成分含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82.
83.
84.
He-Ne激光对产ALDC地衣芽孢杆菌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He-Ne激光(波长632.8mm,功率9mW)对一株产α-乙酰乳酸脱羧酶为1.22IU/mL的地衣芽孢杆菌H-5,分别以10min、20min、30min、40min进行照射处理,结果表明,10min照射对H-5菌的芽孢萌发有激活作用,促进其生长速度;20min和30min照射对H-5菌株的产酶力有明显的影响,筛选出三株比出发菌株产酶力提高2倍以上,且对啤酒发酵中双乙酰降解作用明显的变异菌株,其中L-20’6菌株经传代培养及酯酶同工酶分析,证明发生了稳定的遗传变异.40min照射对H-5的生长和产酶力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85.
火焰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植物中的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植物中的硫消化后,消化液中的SO^2-4与BaCrO4悬浊液反应释放出CfO^2-4,用火焰原子吸收法间接测定SO^2-4。本文研究了影响试样消化液中SO^2-4定量测定的各种条件,通过加入一定的量的钙,解决大量共存PO^3-4的干扰。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了结果对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采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对积累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蜡状芽孢杆菌产生菌13进行诱变处理,筛选突变株,通过比较PHB产量,获得了两株高产菌株分别命名为蜡状芽孢杆菌13(3)和13(5),其PHB产量分别为29.58,29.29g/L,与出发菌株相比较,PHB产量提高了17.8%和16.6%.对出发菌株13和突变菌株13(3)的生长曲线和产PHB进程曲线进行了测定,在37℃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13和突变菌株13(3)的PHB产量均在16h时达到最大.在32℃培养条件下出发菌株13培养80h和诱变菌13(3)培养60h时PHB产量达到最大,该突变株在37℃比在32℃培养时发酵周期缩短了73.3%,而PHB的积累量相当.正交实验结果表明,突变菌株13(3)产生PHB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为2∶1时,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7℃,发酵周期为16h. 相似文献
90.
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包含117个株系的籼粳杂交来源(窄叶青8号×京系17)的水稻加倍单倍体(DH)群体,对剑叶叶绿素含量相关的4个生理性状(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loci,QTL)分析.在DH群体中,剑叶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b比值与叶绿素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值均呈现出连续性分布,且有明显的超亲分离,表明受微效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这些QTL对相应性状的贡献率介于9.2%~19.6%之间.其中控制叶绿素a含量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2、5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b含量的4个QTL分别定位在第2、3、5、9染色体上;控制总叶绿素含量的3个QTL位于第3、5、9染色体上;影响叶绿素a/b值的2个QTL位点位于第6、11染色体上.文章系统讨论了这4个叶绿素相关性状的相互关系及其定位结果在水稻育种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