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91篇
  免费   6029篇
  国内免费   3885篇
化学   3289篇
晶体学   213篇
力学   3670篇
综合类   797篇
数学   9039篇
物理学   12597篇
  2024年   189篇
  2023年   627篇
  2022年   794篇
  2021年   785篇
  2020年   617篇
  2019年   768篇
  2018年   538篇
  2017年   803篇
  2016年   868篇
  2015年   984篇
  2014年   1601篇
  2013年   1225篇
  2012年   1286篇
  2011年   1469篇
  2010年   1476篇
  2009年   1529篇
  2008年   1448篇
  2007年   1298篇
  2006年   1304篇
  2005年   1271篇
  2004年   1256篇
  2003年   1115篇
  2002年   892篇
  2001年   760篇
  2000年   626篇
  1999年   539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480篇
  1996年   411篇
  1995年   420篇
  1994年   375篇
  1993年   279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20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谭广慧  王宇  王进军  金英学 《有机化学》2009,29(11):1816-1820
五蝶烯醌经肟化和氢化得到对氨基五蝶烯酚, 对氨基五蝶烯酚在酸性条件下被硝基叔丁烷重氮化, 生成非常稳定的对羟基五蝶烯重氮盐. 对羟基五蝶烯重氮盐经亚铜盐催化的Sandmeyer 反应生成氯代和溴代对羟基五蝶烯, 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得到碘代对羟基五蝶烯. 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以及质谱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992.
用酶促开环聚合与ATRP方法相结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PHFMA-b-PCL-b-PEG-b-PCL-b-PHFMA)五嵌段聚合物.首先用Novozym e 435作为催化剂合成了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三嵌段聚合物,然后通过端基官能化法合成了大分子引发剂,并用其引发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的ATRP反应,合成了五嵌段聚合物.通过核磁和GPC证明了大分子引发剂和五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五嵌段共聚物的GPC分析表明这种合成方法的可行.共聚物胶束的直径和大小通过动态光散射方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五嵌段共聚物在水中的的自组装行为也被研究.结果证明胶束是球形,其平均直径为77 nm.聚合物在四氢呋喃中的浓度对聚合物的聚集形貌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基于药效团模型的DHODH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药效团模型研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DHODH)抑制剂的构效关系,为DHODH抑制剂的虚拟筛选提供新的方法.以31个具有DHODH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为训练集化合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范围为7~63000 nmol/L,利用Catalyst/HypoGen算法构建DHODH抑制剂药效团模型,通过对训练集化合物多个构象进行叠合,提取药效团特征及三维空间限制构建药效团模型.利用基于CatScramble的交叉验证方法及评价模型对已知活性化合物的活性预测能力,确定较优药效团模型.模型包含1个氢键受体、3个疏水中心,表征了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时可能发生的氢键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相互作用,4个药效特征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概括了DHODH抑制剂产生活性的结构特点.所得较优模型对训练集化合物及测试集化合物的计算活性值与实验活性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5和0.8788.利用药效团模型对来源于微生物的系列化合物进行虚拟筛选,筛选出59个预测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可作为进一步药物研发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4.
利用线性溶剂-能量关系模型(LSER)对分别以氨丙基硅胶(APS)和硅胶(SiO2)为基质的两种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手性固定相(CSP)存在的作用力进行研究.利用33种分析物的LSER描述符号及分析物在固定相上的保留时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通过对回归所得到的系统参数的分析来评价固定相存在的作用力.分析表明:两种固定相在正相条件下存在较弱的π-π作用力,较强的偶极-偶极作用力.而氢键作用力的大小受到基质的影响,以APS为基质的固定相给电子能力较强;而以SiO2为基质的固定相给质子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9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结合紫外光谱和分子对接模型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腺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间的键合作用。腺苷有较强的能力猝灭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且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判断出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本文运用相应的荧光值和Vant’Hoff热力学方程求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以及一些热力学参数,如焓变(ΔH)和熵变(ΔS)。结果表明:键合过程中疏水作用力对新化合物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这与分子对接模型方法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另外还研究了常见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The interaction of the novel tetra-carboxylphenyl calix[4]arene (TCPC) with the bovine heart cytochrome c (Cc) was first investigat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nd molecular modeling methods.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1:1 complex was monitored by fluorescence titration, and its binding constant is 1.916 ×10^7 L mol^-1. Molecular modeling reveals 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TCPC to the Cc surface, that is,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drives TCPC to the Cc surface, and the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orientates TCPC parallel to the cleft of Cc.  相似文献   
997.
X80管线钢;扩散系数;点缺陷模型;钝化膜;电容测试法  相似文献   
998.
由水热法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INAIP)(bbi)]·5H2O (1)和[Cu(INAIP)(phen)(H2O)]·H2O (2)(H2INAIP=5-异烟酰胺基异酞酸,bbi=1,4-二咪唑基丁烷,phen=1,10-邻菲咯啉),并用元素分析、IR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都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配合物1是由1,4-二咪唑基丁烷连接[Cu(INAIP)]一维链形成的二维双层结构,而配合物2是通过π-π堆积作用将[Cu(INAIP)]一维无限链延伸为二维结构,这2个化合物最终均被氢键拓展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在1.8~300 K温度范围内测试了配合物12的变温磁化率,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由羧基桥联的双核铜之间存在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而配合物2表现为顺磁性。  相似文献   
999.
首先合成配合前驱体对氨基苯甲酸(PAB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及双稀土配合物Eu3+/Tb3+-PABA-DTPA-APTMS,然后采用反相微乳液法成功制备出表面带氨基的核壳型稀土配合物Eu3+/Tb3+-PABA-DTPA-APTMS掺杂的Ag@SiO2荧光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并进行了光稳定性及氨基测定等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中Eu3+与Tb3+在最大发射峰处的荧光强度较Eu3+/Tb3+-PABA-DTPA-APTMS掺杂的没有银核的SiO2荧光纳米粒子分别提高了3.0和3.4倍,所制备的纳米粒子呈规则球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光稳定性,纳米粒子表面带有氨基,可不需要进行表面修饰而直接与生物分子反应.该纳米粒子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稀土荧光探针应用于高灵敏检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等.  相似文献   
1000.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绪言课的教学质量对后续整个模块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化学反应原理"绪言课的目标应该包括提高学生学习本模块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概览本模块的主要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角度和思路。论文基于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内容的整体分析,构建了化学反应的认识模型,设计并实施了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反应认识模型的绪言课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