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化学   243篇
晶体学   56篇
力学   240篇
综合类   78篇
数学   183篇
物理学   75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针对激光角度欺骗干扰中存在过顶区的问题,提出一种无过顶区的假目标布设方法。首先分析单个假目标的过顶区和有效防护区范围,得出消除过顶区至少需要4个假目标,采用假目标有效防护区覆盖其他假目标过顶区的方法,计算假目标的布设方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4个假目标按照0°,40°,180°,220°方位布设,能够避免过顶区的形成。此方法对于激光角度欺骗假目标的布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32.
采用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法(In-situ micro-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μ-XRF)和分步提取技术, 研究了苜蓿幼苗中Cu原位微区分布特征及其根茎叶中Cu的不同结合形态.结果表明, 苜蓿根部富集Cu浓度高达12.06 mg/g, 是茎的8倍, 叶的4.9倍.微区分布结果表明, 过量Cu暴露下的苜蓿根部是富集Cu的主要部位, 且在根茎交界处存在Cu的阻隔屏障, 以减轻过量Cu对地上部分的毒害作用.过量Cu(大于50 μmol/L时)还抑制了苜蓿对Zn和Ca的向上吸收, 增强了苜蓿对Fe的吸收, 但对K和Mn的吸收影响不明显.亚细胞分步提取结果表明, 根细胞中主要通过形成难溶的残渣态(41%)和细胞壁螯合态(20%)实现对过量Cu的固定;而在茎中则以疏水蛋白质结合态、细胞壁结合态、残渣态、水溶态等4种形式存在, 以进一步减少过量Cu向叶中输送;在叶中, 进入叶细胞的过量Cu主要以液泡区隔和难溶残渣态形式存在, 以实现对Cu的耐受和解毒.  相似文献   
933.
采用高温高压环路喷射装置并结合腐蚀微电极技术, 开展了湍流区中X70 管线钢CO2腐蚀实验. 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实验时间的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并进行了湍流区原位电化学测试和分析. 结果表明, 湍流区中X70 钢的CO2腐蚀电化学特征与其表面所覆盖腐蚀产物膜层变化密切相关. 实验12 h内, 湍流区中X70钢表面从最初的基体与腐蚀产物共存, 转变为由疏松且不完整的膜层覆盖的特征. 实验12 h 后, 试样表面出现内外两层腐蚀产物膜, 内层膜堆垛致密, 外层膜疏松多孔, 同时湍流区中高切应力导致外层腐蚀产物脱落, 材料表面逐渐被完整致密的内层膜覆盖, 这是腐蚀速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电化学结果表明, 实验12 h 内, 湍流区中X70 钢的腐蚀电位Ecorr和线性极化电阻Rp不断下降; 电化学阻抗谱由高频容抗弧、中频容抗弧和低频感抗弧组成, 膜层电阻Rf缓慢增加, 电荷传递电阻Rt不断下降, 双电层电容Cdl和膜层电容Cf迅速下降; 12 h后, 腐蚀产物膜层对基体材料保护性随喷射时间延长逐渐增强, Ecorr和Rp逐渐增大, 电化学阻抗谱中低频感抗弧逐渐收缩并在48 h 时消失, 最后转变为双容抗特征, Rf、Rt和Cdl随时间迅速增大, Cf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34.
用常规循环伏安(CV)法和恒电位电解法研究了含0.1 mol·L-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乙腈溶剂中三氯化苄在银电极上的还原脱氯机理; 用以银和氯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的阳极区拓宽CV法探测了还原脱氯反应生成氯离子在银电极上的吸附情况. 循环伏安实验表明: (1) 银电极对三氯化苄的电还原脱氯反应具有比汞电极更优良的电催化活性; (2) 三氯化苄在低扫描速率(v)下得到的第一个还原峰对应反应受吸附控制, 电子转移系数约为0.25, 遵守协同电子转移机理; (3) 三氯化苄还原脱氯反应生成氯离子在银电极上的吸附电位为-0.75 - -1.75 V (vs Ag/Ag+). 电解实验表明, 通过改变银电极电位可以有效控制三氯化苄还原反应的电解产物.  相似文献   
935.
对沉淀法合成的p区金属氧化物Ga2O3和Sb2O3紫外光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下得到的Ga2O3-900和Sb2O3-500样品光催化性能存在巨大差异,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测试、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电化学分析及活性物种捕获实验等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二者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机理,揭示影响光催化性能差异的本质因素。结果表明,Ga2O3和Sb2O3光催化性能差异主要归结于二者不同的电子和晶体结构、表面所含羟基数量及光催化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936.
937.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因在萃取、沉淀、热力循环及化学反应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在近临界区,可以观察到随温度或压力变化出现大量的物性异变现象,使得各国学者对流体临界点附近区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着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可辅助传统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近临界流体的相关物性.为确定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范围及类液-类气区的分子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结合聚类分析,研究了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在300—350 K和5.5—18.5 MPa下,CO2密度时间序列变异系数及偏度同Widom线和类液-类气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的确定可通过连接密度时间序列曲线变异系数极大值点来确定,Widom线沿着临界点开始延伸直到350 K时停止;S-CO2类液区和类气区的分子分布结构可以用数密度分布的偏度来区分,偏度在类气态时为正值,在类液态时为负值,而在Widom线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38.
深部煤矿巷道在高围压的作用下,围岩普遍出现破裂,而且围岩破裂范围在扩大的同时,往往出现继续破坏的现象,并形成不同的分区.论文针对长的圆形巷道,将围岩分成破裂、塑性和弹性三个区域,采用Hoek-Brown准则,进行非关联弹塑性分析,获得了其应力和变形的封闭解析解,并说明该解析解是不唯一的.通过利用在弹塑交界处应力连续的条件、以及在破裂和塑性交界处径向应变连续的条件,获得了确定围岩破裂区和塑性区半径的解析算式.最后,通过算例并分析了破裂区和塑性区应力和应变的分布特点、以及破裂区范围的影响.利用所获得的结果,可以为巷道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支护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39.
荧光成像凭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诸多优势在重大疾病的诊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的近红外一区(NIR-I,700~900 nm)荧光成像存在组织穿透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荧光成像可以极大地减弱生物组织对光的吸收、散射和自发荧光,从而显著提升成像深度及成像效果.在众多NIR-II荧光探针中,有机小分子由于具有毒性低、代谢快等优点正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以近年来NIR-II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发展为主体,概括了提升探针荧光量子产率的策略,分别就可激活型、多模态成像型和诊疗一体化型NIR-II荧光探针进行分类讨论,系统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并针对NIR-II荧光探针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0.
引入了一个新的利他扰动.定义了KyFan点集的利他本质集,进一步证明在此扰动下,KyFan点集的利他本质连通区的存在性.证明了满足一定条件的n人非合作博弈中,Nash均衡点集至少存在一个利他本质连通区,而且Nash均衡点集的每一个本质集必是利他稳定集,Nash均衡点集的本质连通区也是利他本质集连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