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39篇 |
免费 | 4710篇 |
国内免费 | 1196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2678篇 |
晶体学 | 1539篇 |
力学 | 661篇 |
综合类 | 677篇 |
数学 | 1387篇 |
物理学 | 927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50篇 |
2023年 | 652篇 |
2022年 | 841篇 |
2021年 | 1012篇 |
2020年 | 824篇 |
2019年 | 812篇 |
2018年 | 663篇 |
2017年 | 836篇 |
2016年 | 986篇 |
2015年 | 1077篇 |
2014年 | 1087篇 |
2013年 | 1725篇 |
2012年 | 1695篇 |
2011年 | 1562篇 |
2010年 | 1538篇 |
2009年 | 1593篇 |
2008年 | 1729篇 |
2007年 | 1668篇 |
2006年 | 1841篇 |
2005年 | 1779篇 |
2004年 | 1819篇 |
2003年 | 1601篇 |
2002年 | 1328篇 |
2001年 | 1306篇 |
2000年 | 925篇 |
1999年 | 764篇 |
1998年 | 639篇 |
1997年 | 420篇 |
1996年 | 478篇 |
1995年 | 400篇 |
1994年 | 414篇 |
1993年 | 286篇 |
1992年 | 326篇 |
1991年 | 375篇 |
1990年 | 305篇 |
1989年 | 281篇 |
1988年 | 94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
53.
54.
Membrane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for CO 2 separation from natural gas in the new era due to its process simplicity,relative ease of operation and control,compact,and easy to scale up a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rocesses.Conventional processes such as absorption and adsorption for CO 2 separation from natural gas are generally more energy demanding and costly for both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Polymeric membranes are the current commercial membranes used for CO 2 separation from natural gas.However,polymeric membranes possess drawbacks such as low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plasticiz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s,as well as insufficient therm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The shortcomings of commercial polymeric membranes have motivated researchers to opt for other alternatives,especially inorganic membranes due to their higher thermal stability,good chemical resistance to solvents,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long lifetime.Surface modifications can be utilized in inorganic membrane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electivity,permeability or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the membrane.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gas separation,comparing membrane technology with other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recovering CO 2 from natural gas,challenges of current commercial polymeric membranes and inorganic membranes for CO 2 removal and membrane surface modification for improved selectivity. 相似文献
55.
据报道,日本Yasuhiko Nakagawa和Yasuo Gomi用磁控反应直流二极管溅射法将Ta_2O_5,沉积在石英基片上,得到了单晶薄膜,并且首次观察到了这种薄膜的压电现象.用叉指换能器在Ta_2O_5薄膜上成功地激发了声表面波.在Ta_2O_5/熔石英基片上,当薄膜厚度h在hk(=2πh/λ)=1.0时,其机电耦合系数k~2=0.5%,它可与熔石英基片上ZnO薄膜的机电耦合系数相比拟. 利用Ta_2O_5单晶的X射线衍射数据,推断出Ta_2O_5 相似文献
56.
本文解释了La2CuO4+δ(0≤δ≤0.09)和La2-xSrxCuO4(0≤x≤0.3)两种p型系统含铜稀土氧化物中的电阻和Seebeck系数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在室温以上,一氧大气压下的La2CuO4+δ系统趋于失氧;在500 K以上,超导样品显示出失氧的一级相变,并且恢复到反铁磁相。在转变温度T1≈300 K以下,对0<δ<0.05成份的样品,相分离成反铁磁相和超导相;而在Tcρ≈100 K的温度范围内,超导相进一步分离成富空穴和贫空穴畴。在0.04≤δ≤0.09范围内,Tc处的电阻陡降出现了台阶;我们认为,它反映了电子成对的起伏。在La2-xSrxCuO4系统中,对于成分为01≈300 K以上,空穴的运动是弥散的,但是ΔHm=0;而对于x≥0.22的样品,经历了从平滑到Fermi液态的转变。成份为0c1范围(其中空穴继续以弥散方式运动)是亚稳的,但是,在Tcρ≤150 K范围,出现了电荷起伏。当样品冷却通过T1时,对于成份为0.15≤x≤0.2的样品,经历了由弥散到强质量增强巡游电子状态的转变;在Tc处,从均匀的修饰电子的正常态凝聚成超导的载流子对。在超导成份样品的正常态中,不寻常的电子-晶格相互作用,可以归结为在CuO2面上从更离子性的到共价性的Cu:3dx2-r2─O:Pσ键合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轨道杂化和Hubbard U参量随Cu─O键长和Cu原子上的外表局域氧化态都产生灵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7.
58.
ErP_5O_(14)非晶中Er~(3+)离子的三光子荧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浓度ErP_5O_(14)非晶由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其重要的荧光线即未浓度淬灭,又存在较强的能量传递现象。本文用调Q的Nd~(3+)∶YAG 1.06μm脉冲激光,研究了ErP_5O_(14)非晶中Er~(3+)离子的多光子吸收现象,证明Er~(3+)离子吸收1.06μm激光导致了~4I_(15/2)→~2H_(11/2)的直接双光子吸收,并且在激光功率密度较大时,还会导致明显的相继~4I_(9/2)→~4F_(5/2)吸收而产生的相继激发三光子过程。 相似文献
59.
应用1H-1H COSY,NOESY,13C-1H COSY等2DNMR和DEPT技术,完成了赤霉酸甲酯(2),13-O-乙酰基赤霉素甲酯(3)及其3位差向异构体(4)的1H和13CNMR化学位移的全指定,并探讨了它们的相对构型,相关质子间的偶合常数也支持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60.
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黄心夜合鲜叶挥发油成分的提取效果,为黄心夜合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与药材的采集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以水蒸汽蒸馏法、CO2超临界萃取、静态顶空法提取黄心夜合鲜叶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静态顶空萃取法获取的成分种类最多,主要成分有3-蒈烯(5.15%)、2-甲基2-丁烯-1-醇(5.26%)、2-乙基-1-甲基-3-丙基-环丁烷(5.03%)、甲氧基环庚烷(3.24%)、柠檬烯(3.27%)、别香橙烯(2.96%)、2-十一烯-4-醇(2.85%)、环己基甲基硅烷(2.69%)、1,2,3-三甲基-,(1α,2β,3α)-环己烷(2.76%)、1-丁烯基三甲基硅烷(2.73%)、角鲨烯(2.57%)、三甲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基]硅烷(2.35%)等;CO2超临界萃取法次之,主要成分有亚油酸(20.04%)、三十六烷(10.49%)、棕榈酸(7.22%)、叶绿醇(5.32%)、5,7,8-三甲基-二氢香豆素(5.67%)、α-芹子烯(2.46%)等,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成分种类最少,主要成分有β-罗勒烯(14.58%)、β-蒎烯(10.71%)、β-反式-罗勒烯(7.75%)、香芹烯(6.53%)、[1R-(1α,3α,4β)]-4-乙烯基-α,α,4-三甲基-3-(1-异丙烯基)-环己甲醇(5.91%)、α-蒎烯(4.75%)、γ-依兰油烯(4.47%)、大根香叶烯(4.47%)、蓝桉醇(3.98%)等。3种提取方法没有共同的挥发油成分,只是水蒸汽蒸馏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有3种萜烯类化合物、3种醇类化合物相同。相对而言水蒸汽蒸馏法更适于提取分析常温下黄心夜合鲜叶释放的挥发油成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