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09篇
  免费   2919篇
  国内免费   1771篇
化学   6799篇
晶体学   219篇
力学   1778篇
综合类   232篇
数学   2257篇
物理学   1061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481篇
  2021年   594篇
  2020年   564篇
  2019年   463篇
  2018年   468篇
  2017年   574篇
  2016年   742篇
  2015年   664篇
  2014年   908篇
  2013年   1277篇
  2012年   1027篇
  2011年   1091篇
  2010年   985篇
  2009年   1047篇
  2008年   1058篇
  2007年   1068篇
  2006年   1045篇
  2005年   919篇
  2004年   952篇
  2003年   783篇
  2002年   710篇
  2001年   584篇
  2000年   533篇
  1999年   474篇
  1998年   397篇
  1997年   336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232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60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118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62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7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非靶向筛查苹果中苯脲类农药的方法。样品采用QuEChERS法提取净化,Acquity BEH C18色谱柱(100 mm × 2.1 mm,1.7 μm)分离,以甲醇和含0.1%甲酸的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进行检测。将13种苯脲类除草剂和9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按化学结构分为4类。首先通过对4类22种典型苯脲类农药标准品的准分子离子和二级质谱碎片进行分析,总结苯脲类农药的质谱裂解规律如下:绿麦隆等9种苯脲类除草剂的主要特征离子碎片为m/z 72.044 59,可通过特征丢失中性分子二甲胺(m/z 45.058 03)产生特征离子碎片;绿谷隆等4种苯脲类除草剂可通过特征丢失中性分子甲醇[CH3OH]或卤化氢[HR1](R=Cl,Br,F)产生离子碎片;除虫脲等7种含氟苯甲酰脲杀虫剂的主要特征离子碎片为 m/z 158.040 47、141.015 00,也可发生特征中性丢失2,6-氟苯甲酰胺结构[C8H3F2O2NH2](m/z 183.013 21);杀铃脲等2种含氯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主要特征离子碎片为m/z 156.020 25、138.993 76、113.015 28。利用该方法对北京12份市售苹果进行非靶向筛查,在1份样品中筛查出绿麦隆。该方法可为快速筛查农产品中相似结构特征的苯脲类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为研究强磁场对卟啉类化合物的影响,以四苯基卟啉(TPP)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无外加磁场和强磁场条件下TPP的结晶,及Co~(2+)、Zn~(2+)与TPP的配位反应。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不同磁场强度下获得的TPP晶体,紫外分光光度计快速测定了不同磁场强度下配合物产率,并分析了配位反应的动力学。TPP的结晶度随磁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晶体尺寸随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磁场的增强,四苯基钴卟啉(CoTPP)和四苯基锌卟啉(ZnTPP)的产率下降,但两者的反应动力学不受磁场影响,其反应速率随磁场强度提高而下降。由研究结果可知,强磁场有利于四苯基卟啉的结晶取向,四苯基卟啉在溶液中垂直于磁场取向是配位反应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随磁场强度的增加,四苯基卟啉的取向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993.
含油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海洋、沿海周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同时也是对有限资源的一种损耗。因此,如何高效环保地解决含油污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物理过滤/吸附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分离方法,基于仿生学原理,许多可用于物理选择性分离的超亲油疏水和超亲水疏油材料被制备出来。超亲油疏水材料易被油污染,重复利用率低;相比之下,超亲水疏油材料具有自清洁性且重复利用率高,在油水分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根据基底材料的选择不同,本文综述了金属基以及高分子基超亲水疏油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今后超亲水疏油材料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4.
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因其在油水分离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制备超疏水超亲油材料,但因其过程复杂、成本高、环境适应性差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 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TiO2 溶胶浸涂并经辛基三甲氧基硅烷修饰后显示出超疏水和超亲油,水滴、油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为160°和0°。 研究结果显示,玉米秸秆粉表面的超疏水性源于其表面微纳米复合阶层结构及低表面能化学组成的协同作用。 利用玉米秸秆粉表面的憎水性和亲油性,能将其用于水面油污的吸附和分离,具有分离效率高、稳定性好、可循环利用的优点。 相比于其它材料,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超疏水超亲油的油污吸附剂,原料丰富、成本低、过程简单、易降解、可循环利用,有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95.
场发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平面显示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电子束可寻址记忆器件等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子基材料由于其结构和能带可设计,性质可调和柔性易加工等显著特点,被认为是新一代的场发射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分子基材料聚集态结构的场发射性质研究的新进展,特别是分子基材料的结构和聚集态形貌和尺寸对场发射性质的影响以及通过对分子基材料的杂化优化其场发射的性质,展望了分子基材料聚集态结构场发射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6.
张文华  黄超群  谢文  沈立 《色谱》2014,32(6):582-585
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棉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待测物经无水乙醇涡旋振荡提取,C18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LC-MS/MS测定,外标法定量。方法的测定低限(S/N>10)为1 mg/kg;在添加浓度为1、2和200 mg/kg水平下,棉酚的加标回收率为87.4%~100%,相对标准偏差为3.9%~12.2%。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回收率稳定,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棉酚残留的确证检测。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超轻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多巴胺不仅为还原剂而且提供氮源,石墨烯溶液前躯体的pH值对水热法制备超轻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很大的影响,通过调节多巴胺和L-精氨酸在石墨烯溶液前躯体的浓度,可制备密度为2.54 mg/cm3超轻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由于氮掺杂、低密度和大的比表面积,超轻氮掺杂石墨烯气凝胶对各种油品都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98.
大气过氧自由基化学是对流层大气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大气氧化性、光化学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等核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地测量,准确掌握大气过氧自由基的浓度水平、进行相关化学行为分析以及实测结果模拟分析一直是大气过氧自由基化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总结了大气过氧自由基实地测量的技术方法,回顾了涉及大气过氧自由基的大型实地观测实验,分析了已有观测实验中大气过氧自由基的浓度水平和差异,归纳了实地测量数据在化学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模拟分析实地测量结果中的主要科学发现。最后,提出该领域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9.
[Ru2Mn(O)(O2CtBu)6(py)3] has an S=5/2 ground state with a very large zero‐field splitting (ZFS) of D=2.9 cm?1, as characterized by EPR spectroscopy at 4–330 GHz. This is far too large to be due to the MnII ion (D <0.2 cm?1), as shown from the {Fe2Mn} analogue, but can be modeled by antisymmetric exchange effects.  相似文献   
1000.
Three‐phase foams containing dispersed oils (also called foamed emulsion) are usually encountered in such areas as enhanced oil recovery, food foams, and in foams containing antifoams. The presence of oil causes these complex fluids to exhibit extraordinary properties in contrast to aqueous foams. W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n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foamed emulsions and found that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creases monotonically with the volumetric liquid fraction, presenting a linear relationship.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foaming capacity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is complex fluid, the conductive mechanism is revealed. In these foamed emulsions, the whole conductive network is comprised of two levels of structural hierarchy, which displays a different mechanism from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aqueous foams. The lamella of emulsions is taken as primary electrical channel, whereas the secondary electrical channel occurs in the lamella between two bubbles. This conductive behaviour is attributed to the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of the foamed emulsions. We believe that such findings are potentially importan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s of these tri‐phase dispers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