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126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29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30篇
物理学   2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An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explosive sensor was first constructed based on a newly developed fluorescent conjugated polymer P containing heteroatom polycyclic units. Electrospinning by doping polymer P as a fluorescent probe in a polystyrene supporting matrix afforded a fluorescence nanofibrous film with unique porous structures, and effectively avoided the aggregation of polymer P. The novel explosive sensor exhibited stable fluorescence property, satisfactory reversibility with less than 5% loss of signal intensity after four quenching–regeneration cycles,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 among three batches with a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2.8%. Such fabricated sensor also showed remarkable sensitivity toward a series of trace nitroaromatic explosive vapors, including picric acid (parts-per-trillion level) and 2,4,6-trinitrotoluene vapor (parts-per-billion level), as well as good selectivity with less than 10% response to typical interferents. Therefore, the present strategy extends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ptical chemosensors.  相似文献   
672.
钝感炸药的超压爆轰与冲击起爆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昊  胡晓棉 《爆炸与冲击》2006,26(2):174-178
采用Hybrid反应率结合修正的JWL方程,研究了LX-17、超细TATB等钝感炸药的冲击起爆(SDT)过程,并计算了爆轰波的对碰现象。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钝感炸药的冲击起爆过程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计算爆轰波对碰区的峰值压力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673.
WC/Al2O3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爆炸粉末烧结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爆炸粉末烧结工艺,探索WC /Al2O3同时作为增强基颗粒制取多种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压实坯致密度的影响。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致密度、韧性和硬度等性能,爆炸粉末烧结法可以成功制出WC/ Al2O3/Cu多种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674.
采用任意反射面激光干涉测速技术,通过测量飞片的自由面速度,对比研究了50 mm50 mm的含铝炸药在10 mm厚的钢筒约束条件下和无约束状态时对50 mm1.5 mm钢飞片的作功效能,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钢筒约束装置后,炸药对钢飞片的作功效能明显提高,钢飞片的飞行速度提高了34.8%,动能提高了81.7%。  相似文献   
675.
TNT及RDX蒸气对基于芘氧敏感膜荧光猝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以芘为敏感材料,聚苯乙烯(PS)以及聚氯乙烯(PVC)粉末为支持体系的两种荧光猝灭氧敏感膜.PS以及PVC氧敏感膜的最大激发波长分别为349 nm和355 nm,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399 nm和398 nm.分子氧对PS以及PVC氧敏感膜的荧光均有猝灭作用.同时,实验发现2,4,6-三硝基甲苯(TNT)和环三亚甲基三硝基胺(RDX)对这两种氧敏感膜的荧光也有一定的猝灭.  相似文献   
676.
 采用SJZ-30和GSJ-15型高速扫描相机,对端面点起爆、侧边点起爆和中心点起爆方式下,HLZY-1含铝炸药水中爆炸近场冲击波传播过程进行了实验观测,通过数字化方法得到了炸药近场冲击波沿狭缝方向的扫描曲线和冲击波压力变化曲线。研究表明,起爆方式对炸药水中爆炸初始冲击波峰值压力以及近场冲击波峰值压力的衰减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水中兵器战斗部的设计以及毁伤效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7.
对采用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的钛合金TC4材料进行了Hopkinson拉伸实验、圆筒爆炸实验和数值仿真,从而确定了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的优劣并通过微观分析揭示了钛合金TC4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对内爆炸载荷下圆筒膨胀半径的影响。实验和数值分析表明:采用双重退火热处理工艺的钛合金TC4材料具有良好的动态力学性能。在相同的加载条件下,经此工艺处理的TC4圆筒在爆轰产物未泄漏之前有着充分的膨胀半径,而且也不容易形成绝热剪切破坏。同时,给出的依据高速摄影照片确定筒壳断裂点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获得的断裂时间与数值分析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678.
新材料敏化的乳化炸药爆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下爆炸与爆破切割实验,研究了新型材料敏化的乳化炸药爆炸能量输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材料CMLS敏化的乳化炸药相对玻璃微球敏化的乳化炸药在爆炸威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CMLS型乳化炸药采用的是动态敏化技术,在引爆过程中,CMLS受压分解产生气体,从而引入均匀分布的小气泡,达到了敏化的目的。它保证了初始高密度装药,并且避免了由于敏化气泡破坏而造成的半爆和拒爆现象。材料CMLS分解产生的物质是含能基团,参与乳化基质的爆轰反应,因此其总输出能量会大于现有乳化炸药的输出能量。上述结果对新型乳化炸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9.
高能炸药摩擦感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洲  洪滔 《爆炸与冲击》2016,36(6):745-751
为了研究炸药摩擦安全性,利用熔化摩擦模型对几种高能炸药的摩擦感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符合实验,并根据热分解反应速率分析了感度规律。由于炸药熔点一般低于点火温度,所以基于一个考虑熔化现象的炸药摩擦模型,在炸药感度实验条件下进行了一维数值模拟,给出了炸药熔化结果和摩擦点火的时间:4种摩擦感度较弱的炸药包括DATB、NQ、TATB和TNT的点火时间的顺序即感度顺序符合实验结果,说明摩擦点火模型适应性。进一步结合炸药热分解反应速率的大小顺序,数值模拟证明,在一定摩擦强度下,点火顺序会发生交换,说明摩擦感度实验不能完全说明炸药摩擦感度强弱顺序。  相似文献   
680.
壳体约束对液体爆炸抛撒流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不同壳体约束条件下的液体爆炸抛撒实验,讨论了壳体对起爆后早期抛撒流场特征的影响,分析了爆炸分散过程中液体的状态变化和破碎分散机理,并通过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爆炸反射稀疏波的作用下液体发生空化现象,壳体强度越高,空化发生的延迟越大,发生位置越靠近爆心,同时,爆炸产物气体与液体在其界面附近越早发生掺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