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71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6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对组成植被种类的生活型谱和叶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地区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的本区植被,在群落的外貌特征上与暖温带更接近,体现了更多的北亚热带阔叶混交林的性质.通过对群落结构特征的分析,发现次生群落在体现强烈的次生性质的同时,也反映了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某些特征.笔者认为:作为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类型的本区植被,因具有更多的阔叶混交林的性质,宜归属于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  相似文献   
132.
杭州西湖山区的现状次生植被是在亚热带北部季风气候与人类干扰的综合作用下孕育的较为特殊的植被类型。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上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质,反映了南北植物区系交汇的基本特点;植物区系的现状地理分布组合特征,在显示现状植被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质的同时,体现了更为强烈的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3.
运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和室内生物培养实验,分析了洪泽湖和骆马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生物降解特征对不同水文情景的响应。结果表明,(1)平行因子分析得到3类荧光组分,类腐殖质C1、类色氨酸C2和类酪氨酸C3。(2)经28天生物培养后,枯水期洪泽湖、骆马湖溶解性有机碳DOC生物可利用性(BDOC,分别为17%±4%, 15%±4%)高于丰水期(分别为5%±5%, 10%±7%),且枯水期%BDOC高值主要分布于入湖口区域。(3)枯水期两湖泊比紫外吸收系数SUVA254和类腐殖质C1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培养前,即ΔSUVA254和ΔC1为负值,而类酪氨酸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培养前,即ΔC3为正值,表明了枯水期类酪氨酸生物可利用性较高,产生了较为稳定的类腐殖质,增加了样品的腐殖化程度。(4)BDOC和%BDOC分别与ΔSUVA254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BDOC及%BDOC与ΔC3,%ΔC3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这意味着两个湖泊CDOM组成直接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134.
固体表面三维荧光是一种表征固态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先进技术,不需要提取固体样品中的溶解性有机质,直接对固体样品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PARAFAC)技术、聚类分析(HCA)与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等分析手段,提取乌梁素海表层底泥中的荧光组分,识别影响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揭示有机组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采集了10个表层底泥样品(1#—10#),检测未处理样品和加热处理样品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二者之差得到湖泊底泥有机质的固体表面三维荧光光谱。采用PARAFAC技术,提取了4个主要的荧光组分(C1—C4)。C1为类色氨酸物质,主要来自于内源。C2为类富里酸物质、C3为可见区类胡敏酸物质、C4为紫外区类胡敏酸物质,C2—C4主要来自于陆源。四个荧光组分的总含量在北部最高,南部次之,中部最少。C2—C4的总含量高于C1,表明湖区底泥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源。C1在湖区南部的含量高于北部与中部,表明C1可能与大量水生植物的生长代谢有关。C2含量的空间分布为北部>南部>中部。C3在北部地区的含量远高于南部和中部,是北部地区底泥的代表性物质。C4与C2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基于荧光组分HCA,得出C2与C4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C3与C1是区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基于采样点HCA,可将湖区底泥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北部重度污染区、南部中度污染区与中部轻度污染区。利用CART模型,进一步验证了C3与C1是识别底泥有机质特征的关键因子,使湖区底泥的分类结果更为精确,同时为后续乌梁素海底泥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的探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5.
N pollution sources and denitrification in waterbodies in Taihu Lake region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Herein presented are the researches of the past few years related to characteristics of N pollution of waterbodies and N transport from croplands to the waterbodies in Suzhou and Wuxi regions, the center of the Taihu Lake valley. Based on the types of waterbodies,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N of different forms, concentrations of PO_4~(3-), δ15NH4 values in river and lake waterbodies, the pollution sources of N in the river, lake and well waters are distinguished, and comparisons are made of trend of variation and amplitude of concentration between years, seasons and N pollutants in waterbodies. The increase in N2O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waterbodies and high δ15NO_3~(-) value in different waterbodies are deemed as an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denitrification in the river, lake and well waters. Moreover, the role of denitrification in the waterbodies plays in stabilizing chronically concentration of N as pollutant in the waterbodies and mitigating N load in the waterbodies.  相似文献   
136.
In an earlier study of deep subsurface sediments from Nankai Trough (ODP Leg 190, offshore Japan) we employed intact phospholipids (PLs) as molecular indicators of living microorganisms. The current study extends this work by quantifying absolute amounts of sedimentary PL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and by converting PL data into cell numbers in order to improve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extent of bacterial life in the subsurface.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on 90 cm short cores of Lake Baikal sediment. High amounts of identified intact PLs are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the constituents of living bacteria due to high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oxic mineralisation between the epilimnion and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Concentrations of ester-bound PLs reach up to 13,120 ng/g sediment dry weight. Predominance of ethanolamine and glycerol PL head groups confirms the bacterial origin. The most abundant side-chain pairs are combinations including 14:0 and 16:0 fatty acids and to a minor extent 15:0 and 16:1 fatty acids. Depth profiles of PL concentrations converted from conventional PL fatty acid analysis are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nd show comparable trends as those for intact PLs. An approximate estimation of bacterial cell numbers is inferred from intact PL quantification using LC-MS.  相似文献   
137.
杨蕾  王保兴  侯英  杨燕 《色谱》2007,25(5):747-752
应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热脱附(TD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测定了滇池水系(滇池和盘龙江上、中、下游)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方法快速简便,无有机溶剂污染,PAHs的最低检出限为1.0~468.8 pg,理论回收率在90%以上,加标回收率为83.1%~109.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测定结果表明,这16种多环芳烃在滇池水样中的含量为89.16 ng/L,在盘龙江上游水样中的含量为65.41 ng/L,在盘龙江中游水样中的含量为339.22 ng/L,而在盘龙江下游水样中的含量为62.25 ng/L,说明滇池水系已经受到一定的PAHs污染,加强对滇池、盘龙江中PAHs有机污染的控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8.
应急预案启动时机的选择是应急管理领域中应对危机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太湖水华危机代表一类具有生长速度或传播速度不确定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此为背景基于在线方法,设计了应急预案启动策略,并证明是最优竞争比策略.同时,考虑到对未知信息的预期,设计了在线风险补偿启动策略.最后对危机进行实际数值计算,并指出策略的竞争性与预案应对强度之间的关系,还有在线风险补偿策略的补偿收益与决策者风险容忍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9.
洞庭湖滨湖丘岗地鼠类群落演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92~1995年和2002~2004年,对洞庭湖滨湖丘岗地的鼠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共置鼠夹2 437夹夜,捕鼠7种,共417个个体.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捕获的鼠种数不同,分别为7种和5种,捕获率分别为(12.29±7.05)%和(3.05±1.44)%(t=4.26,df=21,p<0.001);两个时间段的优势鼠种不完全相同,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1992~1995年的优势鼠种,社鼠和黑线姬鼠为2002~2005年的优势鼠种;两个时间段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均匀性指数差异显著(t=5.433,p<0.05).对两个时间段的鼠类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所有年份的群落相似性指数聚类为2类,即1992~1994年聚为一类,2002~2004年聚为一类.结果表明洞庭湖滨湖丘岗地鼠类群落经过10年的演替,已经成为完全不同的群落.  相似文献   
140.
湖泊沉积物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东湖沉积物阴干后用二氯甲烷溶剂萃取,用DB-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GC/MS分离鉴定,并结合m/z149质量色谱图,确证东湖沉积物中含有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它们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异丁酯、二正丁酯、二己酯、己基辛基酯、二-(2-乙基己基)酯、二辛酯、己基癸基酯和辛基癸基酯,其特征离子及峰度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