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8篇
  免费   1284篇
  国内免费   3601篇
化学   6521篇
晶体学   119篇
力学   1029篇
综合类   398篇
数学   2453篇
物理学   3293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396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388篇
  2014年   658篇
  2013年   519篇
  2012年   462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490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579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97篇
  2004年   545篇
  2003年   537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331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21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The capability of multilayer perceptrons(MLPs)for approximating continuous functions with arbitrary accuracy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past decades.Back propagation(BP)algorithm is the most popular learning algorithm for training of MLPs.In this paper,a simple iteration formula is used to select the leaming rate for each cycle of training procedure,and a convergence result is presented for the BP algo- rithm for training MLP with a hidden layer and a linear output unit.The monotonicity of the error function is also guaranteed during the training iteration.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EDAAC)在水溶液中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共聚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聚合表观活化能;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了DEDAAC分别与AM和AA在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的组成,并采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DEDAAC-AM共聚物中的氯离子含量,按Kelen-Tudos方法求得了相应的竞聚率.结果表明,DEDAAC均聚速率方程为RP=k[M]0.99[I]0.76,表观活化能Ea=77.00kJ/mol,说明链终止为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并存,引发过程与单体浓度无关;DEDAAC与AM在摩尔比为4∶1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M]2.53[I]0.90,表观活化能Ea=67.06kJ/mol,单体竞聚率为rDE=0.31±0.02、rAM=5.27±0.53;DEDAAC与AA在摩尔比为4∶1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k[M]2.94[I]0.83,表观活化能Ea=70.07kJ/mol,竞聚率为rDE=0.28±0.03、rAA=5.15±0.28;DEDAAC与AM和AA等共聚为非理想共聚,得到的产物均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993.
利用自组的光纤探头式光谱仪对载体肉类表面进行光谱测量,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对肉类可见光谱进行识别,分析了隐层神经元、期望误差、判别输出范围等网络参数的调整对识别功能的影响.基于大量实测数据样本,优化网络结构参数选择,建立了良好的人工神经网络,对肉类光谱识别率达到97.5%.  相似文献   
994.
荧光法研究对羧基苯偶氮基杯[8]芳烃与诺氟沙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成了一种超分子探针对羧基苯偶氮基杯[8]芳烃(简称CPAC).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液状态下该探针与诺氟沙星(简称NFLX)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相互作用,CPAC与NFLX形成外式包结物,静态猝灭NFLX的荧光,CPAC的杯腔体与NFLX的喹啉环间的疏水作用是主要作用方式.测定了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6.38×105 L·mol-1)和结合比(n=1).实验发现,小牛胸腺DNA能夺取CPAC-NFLX体系中的CPAC,使NFLX游离,说明超分子化合物CPAC可用于诺氟沙星药物的储存和定点释控.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光谱技术的杨梅汁品种快速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了实现杨梅汁品种的快速无损鉴别,提出了一种用可见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杨梅汁品种的新方法。首先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模式特征分析,经过交互验证法判别,确定最佳主成分数为9。完成特征提取后,将这9个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实现类别预测的同时也完成了数学建模与优化分析工作。3个品种的杨梅汁样本数均为20,共计60个样本。在神经网络学习中,将其分成训练集样本51个和预测集样本9个。对9个未知样本进行预测,准确率为100%。说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996.
二茂铁基苯基甲醇与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在二氯甲烷中作用,形成相应的二茂铁苯基甲基碳正离子,无需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该离子便可与乙醇胺作用得到N-(苯基, 二茂铁基)甲基-β-羟乙胺(FcY),用该氨基醇分别与氯化镍,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镉,氯化汞反应,制备了氨基醇-镍(Ⅱ)、 氨基醇-铜(Ⅱ)、 氨基醇-锌(Ⅱ)、 氨基醇-镉(Ⅱ)、 氨基醇-汞(Ⅱ)五种二茂铁基氨基醇-重金属配合物(用通式M-FcY表示)。 用Nexus670FTIR红外光谱仪对二茂铁基氨基醇和五种配合物在4 000~400 cm-1范围内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各M-FcY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并将各M-FcY的特征吸收峰与FcY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OH , —NH—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低波数方向移动;C—O, C—N键吸收峰位置向高波数方向移动。说明二茂铁基氨基醇中的氨基、羟基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改变灰化温度,灰化时间及盐酸浓度三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对样品牦牛奶粉及市售奶粉进行干法消化。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样品中的Ca, Mg, Fe, Cu, Zn, Mn, K和Na等八种元素进行测定。实验表明,最佳消化条件为:灰化温度510 ℃,灰化时间4 h,盐酸体积比为1∶5。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牦牛奶粉各元素的含量做了回收实验,回收率范围在95.2%~107.3%,相对标准偏差0.38%~3.86%(n=6)。实验结果表明:牦牛奶粉营养元素含量丰富, 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  相似文献   
998.
合成了2 ′,3′和4′-硼酸基苯甲醛-7-(8-羟基-5-磺酸基)喹啉腙衍生物(化合物1~3),研究了硼酸基团取代位置对主体分子识别金属离子客体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主体分子与Pb2+结合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pH=7.0的KH2 PO4 -NaOH缓冲溶液中,3种腙衍生物对Pb2+均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主客体分子间形成1∶1型的发光配合物.其中邻位取代的化合物1与Pb2+的结合能力比化合物2和3强,配合物1-P2+的最大发射波长为477 nm,稳定常数为1.1 ×103 L/mol.其它金属离子如Cu2+,Mn2+,Mg2+,Fe2+,Ca2+,C02+,Ni2+,Hg2+,Cd2+和Ag+等对主体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较小.同时,荧光强度的变化值与p2+浓度在0.36~ 10 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6(n=16),检出限为0.23 μmol/L.将此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Pb2+的测定,回收率为92%~108%.  相似文献   
999.
研究了基于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产生全光正交频分复用信号的原理,讨论了正交光子载波的产生由MZM的射频驱动和直流偏置电压决定的特性;并对基于载波抖动对系统的损伤定义了一个新的参数--载波均衡,以准确地描述产生全光正交频分复用载波的传输性能.根据选择的载波均衡参数,得到了产生2,3,4和5条正交光载波的最佳工作...  相似文献   
1000.
The sputtering parameter mediated composition (SPMC) effect of 3.0-μm-thick SmCo-based films is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give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the Sm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ing sputtering power or with the increasing Ar gas pressure,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when the preferential sputtering effect is disregarded. The SPMC effect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ame composite target to fabricate films with an Sm concentration varying from 13.8at.% to 17.3at.%, which is reasonable for the magnetic phase transformation (Sm2Co17→SmCo7→SmCo5) and the enhanced coerc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