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84篇
化学   6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2篇
综合类   52篇
数学   1248篇
物理学   25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3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Point cloud data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autonomous driving and augmented reality since it can provide both detailed and realistic depictions of 3D scenes or objects. Meanwhile, 3D point clouds generally occupy a large amount of storage space that is a big burden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efficiently compress such sparse, disordered, non-uniform and high dimensional data. Therefore, this work proposes a novel deep-learning framework for point cloud geometric compression based on an autoencoder architecture. Specifically, a multi-layer residual module is designed on a sparse convolution-based autoencoders that progressively down-samples the input point clouds and reconstructs the point clouds in a hierarchically way. It effectively constrains the accuracy of the sampling process at the encoder side, which significantly preserves the feature information with a decrease in the data volume. Compared with the state-of-the-art geometry-based point cloud compression (G-PCC) schemes, our approach obtains more than 70–90% BD-Rate gain on an object point cloud dataset and achieves a better point cloud reconstruction quality. Additionally, compared to the state-of-the-art PCGCv2, we achieve an average gain of about 10% in BD-Rate.  相似文献   
32.
高压电脉冲压裂技术是基于液电效应,通过水中脉冲放电产生强大的冲击波使岩石产生裂缝,近年来成为了岩石压裂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搭建了两路电流源模块应用于水中放电,采用铜材料的针针电极,电极间距1 mm;研究了在不同放电电压下,单路和两路电流源模块电极间的电压、电流波形。实验结果表明,空载时在同一放电电压下,双路模块产生更大的放电电流,从而在放电时获得更高的瞬时功率;而在水中针针放电时,单路和双路模块水间隙的预击穿时间与放电电压之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单路模块预击穿时间的标准差最小为0.285 ms,最大为1.481 ms;而双路模块最小为0.369 ms,最大为0.703 ms。并且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预击穿时间减小,双路模块的预击穿平均时间从放电电压为1300 V时的2.686 ms降到1800 V时的1.036 ms。  相似文献   
33.
基于高功率激光装置对脉冲氙灯工程运行可靠性的要求,利用现有的能源模块开展了氙灯放电考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氙灯运行在安全的能量负载水平,当能源模块单个放电回路的峰值功率超过300 MW时,氙灯石英玻璃管壁存在热损伤风险。肉眼观察到管壁损伤后在反射器对侧的灯管内壁出现乳白色沉积层。经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证实热损伤形成的乳白色沉积物为二氧化硅。为探究管壁热损伤机制,采用高速摄影观测了氙灯放电等离子体沟道发展过程。图像显示放大器内金属反射器的几何形状对放电沟道的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侧灯箱,灯内电弧沟道会靠近反射器一侧集中分布,因此,导致等离子体对灯管的偏烧。当放电峰值功率超过石英热负载极限时,管壁表面二氧化硅材料会被烧蚀至蒸发、气化,并随后沉积在灯管较冷部位。研究结果表明放电回路的放电峰值功率过高、放大器内金属反射器均会对氙灯造成热损伤。  相似文献   
34.
随着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深入发展,对高精密诊断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致折射率变化这一特性,对新型高时间分辨的全光扫描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介绍了影响光扫描模块偏转特性的两大关键技术,即光扫描模块的设计以及泵浦光与信号光时间同步。通过分解实验开展验证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前期设计制作的光扫描模块可较好地应用于实验中,在一定范围内,泵浦光功率密度越大信号光的偏转也就越大。同时,时间同步对信号光的偏转程度影响也较大,即高时间同步关系也决定了光扫描装置的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35.
雷震 《大学数学》2008,24(1):29-32
通过单边理想是广义弱理想来刻画强正则环,证明了下列条件是等价的:①R是强正则环;②R是半素的左GP-V′-环,且每一个极大的左理想是广义弱理想;③R是半素的左GP-V′-环,且每一个极大的右理想是广义弱理想.  相似文献   
36.
简述了脉冲功率开关的发展及国内外脉冲功率晶闸管产品的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国内的脉冲功率开关产品及其特点。阐述了脉冲功率晶闸管组件产品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半导体脉冲功率开关的测试试验平台。简要介绍了脉冲功率晶闸管及其组件在工程应用中的同步驱动、感应取能和串联均压等关键技术,并简述了脉冲功率晶闸管组件的工程应用实际效果。阐述了半导体脉冲功率开关及其测试试验平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7.
在对Marx发生器和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LTD)电路拓扑结构及等效参数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结合两种电路拓扑结构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基于Marx基本回路的混合模式LTD模块构想。在混合模式LTD模块中,每个基本回路是一个多级的Marx发生器回路,回路中只有前一级或几级开关需要外部触发,而后级开关工作在自击穿模式。计算分析表明:混合模式LTD模块设计可以有效降低LTD系统对多路同步触发的要求;独立回路式结构可提高整个混合模式LTD模块的可维护性;回路间耦合触发的方式可提高整个混合模式LTD的工作可靠性。最后,还探讨了回路内阻、磁芯损耗及Marx发生器回路中后级自击穿开关抖动对混合模式LTD模块参数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针对12支路并联的快前沿直线脉冲变压器单级模块,给出了模块的电路结构和关键器件参数,实验获得了12只多间隙气体开关的自击穿特性和触发特性。同时,还给出了快前沿直线脉冲变压器模块输出电流的初步实验结果,工作电压150 kV时,次级短路放电电流幅值为235 kA,电流前沿88.2 ns(10%~90%)。次级带0.58 负载情况下,输出电流幅值114.5 kA,电流前沿88.9 ns(10%~90%)。利用微分环测量了12只开关的触发时延分散性,结果表明100次实验开关触发时延分散性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开关触发时延分散性对输出电流的影响不大,电流幅值和前沿的标准偏差分别小于2.0%,4.0%,电流波形的畸变主要以平顶为主。  相似文献   
39.
Let A be a subalgebra of Uq (sl(2)) generated by K, K-1 and F and Aδ be a subalgebra of Uq (sl(2)) generated by K, K-1 (and also Fd if q is a primitive d-th root of unity with d an odd number). Given an Aδ -module M, a Uq (sl(2))-module AAδ M is constructed via the iterated Ore extension of Uq (sl(2)) in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any q. Then all the submodules of AAδ M are determined for a fixed finite-dimensional indecomposable Aδ -module M . It turns out that for some indecomposable Aδ -module M , the Uq (sl(2))-module AAδ M is indecomposable, which is not in the BGG-categories Oq associated with quantum groups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40.
Let k be an algebraically closed field of characteristic p 2, and gl(m|n) be the general linear Lie superalgebra over k. The Cartan invariants for the restricted supermodule category for gl(m|n)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