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4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208篇
化学   32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59篇
综合类   96篇
数学   1591篇
物理学   34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2.
罗布麻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光谱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荧光和紫外光谱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罗布麻活性成分槲皮素(QUE)、芸香苷(RUT)和儿茶素(CAT)的结合机理. 在QUE与蛋白质浓度比小于3.5时, 其荧光猝灭机理主要是静态猝灭, 在药物浓度较高时动态猝灭所占的比例增加; RUT在整个实验浓度范围内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 CAT与蛋白质之间不能形成复合物, 其荧光猝灭主要由动态猝灭产生. QUE和RUT分别与蛋白质形成1∶1的复合物, 结合常数分别为(1.51±0.13)×105和(0.81±0.08)×105 L•mol-1. 由于激发态质子转移, 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引起QUE和RUT内源荧光发射峰强度的明显增加, 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蛋白质的结合. 与蛋白质的结合也引起了QUE紫外吸收带的明显红移, 说明药物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解离, 以离子形式与蛋白质发生作用. RUT的紫外吸收谱带没有明显移动, 说明它主要以中性状态与蛋白质结合. 应用与蛋白质作用后药物分子紫外吸收光谱的二阶导数谱, 对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3.
杨季冬  张书然  刘绍璞 《化学学报》2007,65(20):2309-2314
苯二酚的三种异构体, 由于其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重叠严重, 不能用常规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进行同时测定. 而以λ=0 nm进行同步扫描时, 在350~500 nm之间具有相似的荧光光谱特征, 其荧光强度有良好的加和性, 可以对三者进行总量测定. 研究还发现三种苯二酚异构体与Cu2+和异烟肼形成1∶1∶2的配位合物时, 用Δλ=30 nm进行同步扫描并采用偏振和一阶导数法, 间苯二酚的导数荧光峰位于260 nm处, 对苯二酚的导数荧光峰位于320 nm处, 两者能很好分开, 而此时邻苯二酚荧光峰消失, 因此可在三者的混合物中分别测定间、对苯二酚, 然后再从总量中减去间、对苯二酚的含量, 从而测到邻苯二酚的浓度, 因此本工作通过上述方法可对三种苯二酚异构体进行同时测定. 其线性范围均在3×10-6~5×10-4 mol/L之内, 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检出限分别是2.5×10-7 mol/L和3.1×10-7 mol/L; 其混和物总量的检出限是4.5×10-7 mol/L, RSD均在5%以下. 该方法简便快速, 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用于环境水样中三种苯二酚的同时测定, 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4.
本文推导并验证了球形汞膜电极倒导数恒电流溶出分析法理论。确定其理论的应用条件为汞膜厚度不超过4.6×10~(-4)cm,探讨了噪音对灵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倒导数计时电位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导出倒导数计时电位法理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基本相符.本工作结果使计时电位法的信号灵敏度提高约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6.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7.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8.
邻羟基苯甲酸(oHBA)和间羟基苯甲酸(mHBA)荧光光谱严重重叠,同步及导数技术虽使选择性有所改善,但仍不能完全分辨开重叠谱。用双峰倍增配平计算法结合同步、一阶导数-同步荧光法对双组分体系(邻羟基苯甲酸/间羟基苯甲酸,pH12介质)同时测定。结合计算的两种测定方法精密度、回收率和不同组分间浓度比范围均优于一阶导数-同步荧光法。  相似文献   
59.
本文提出了一种同时测定两组分混和物的新方法,即双波长K系数-标准加入-导数分光光度法,该法同时进行两组分的标准加入,以两个组分的峰值波长为测定波长,又互为参比波长,利用K系数法以一套吸光度数据同时完成两个组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60.
1引言有限元导数恢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有限元导数并获得导数逼近超收敛性的一种新的后处理技术.对于一维和二维区域上的二阶椭圆边值问题,文[1,2]提出了Z-Z小片插值技术,得到了有限元导数逼近在小片恢复区域上的一阶超收敛结果和剖分节点处二阶强超收敛性;文[3,4]则建立了更为实用的小片插值恢复技术并得到与文[1,2]相平行的超收敛结果;文[5]对两点边值问题构造了一种积分形式的导数恢复公式,利用这个公式可获得剖分节点处有限元导数逼近的O(h~(2k))阶超收敛估计.本文将对一维四阶椭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