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45篇
力学   43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earning is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knowledge to new contexts. However, in dynamic decision tasks, such as bargaining, firefighting, and process control, where decision makers must make repeated decisions under time pressure and outcome feedback may relate to any of a number of decisions, such transfer has proven elusive. This paper proposes a two-stage connectionist model which hypothesizes that decision makers learn to identify categories of evidence requiring similar decisions as they perform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he model suggests conditions under which decision makers will be able to use this ability to help them in novel situations. These 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against those of a one-stage decision model that does not learn evidence categories, as is common in many current theories of repeated decision making. Both models' predictions are then tested against the performance of decision makers in an Internet bargaining task. Both models correctly predict aspects of decision makers' learning under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The two-stage model provides closer fits to decision maker performance in a new, related bargaining task and accounts for important features of higher-performing decision makers' learning. Although frequently omitted in recent accounts of repeated decision making, the processes of evidence category formation described by the two-stage model appear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the extent to which decision makers learn from feedback in dynamic tasks. Faison (Bud) Gibso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Business, 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He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developing and empirically testing models of decision behavior in dynamic decisio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2.
碘量法测定葡萄糖含量微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晓红 《光谱实验室》2006,23(6):1265-1266
微型滴定法测定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并对微型滴定法与常量滴定法的平行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F检、T检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相对偏差均小于2.0%,微型滴定法的精度达到常量滴定法测定水平,能满足化学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3.
低温液体无损贮存压力升高的实验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高峰  陈叔平  袁斌  李秋英 《低温与超导》2006,34(6):437-439,442
准确、简单地预测低温液体无损贮存时的压力升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对一低温容器利用液氮为介质进行了多次无损贮存实验,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分析表明无损贮存时间、初始充满率对压力升高的影响较大,而环境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并拟合出了压力升高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在很大范围内能够较好地吻合。该种计算方法在预测低温液体无损贮存压力升高时有较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2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艳  宋秀环  朱慧 《光谱实验室》2004,21(6):1119-1121
在酸性条件下 ,亚硝酸盐与间苯二酚及锆氧离子反应生成有色螯合物 ,建立了一种简易快速的测定食品中微量亚硝酸盐的方法。优化了波长、酸度、显色剂用量、显色时间等实验条件 ,并由正交实验进一步验证。对猪肉、午餐肉、腊肠、香肠几种样品中的亚硝酸根离子进行测定 ,回收率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25.
吴彦 《光谱实验室》2010,27(2):732-736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板蓝根靛玉红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优化。选用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作为正交试验的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3个水平,以提取物中靛玉红的含量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并且在最佳条件下确定所加夹带剂的最佳剂量。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5MPa、萃取时间3h,夹带剂为75%的乙醇200mL。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靛玉红的得率为4.95μg/g,为传统提取方法的1.6倍。  相似文献   
26.
汤存文  李华  宋执权  胡星光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9,31(4):040010-1-040010-5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中的超导线圈失超保护开关要求的额定参数达到了10 kV/±100 kA,针对该运行参数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直流开关。承担稳态通流的机械开关采用了三级触头结构,可以降低固态开关的通流时间。双向固态开关的阀串采用二极管桥与IGBT组合的形式,结温分析证明可以提高器件的流通电流限制,并对该基本单元拓扑进行了大电流开断实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陈正旺  刘良先 《化学通报》2014,77(9):922-924
本文介绍了3,3’-(苯亚甲基)双吲哚的制备和柱层析分离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该实验具有以下特点:(1)反应时间短,30min左右便可完成;(2)产物为粉红色,在进行硅胶板层析和层析柱时比较直观,适合于学生的实验教学;(3)反应物、催化剂和产物的极性相差很大,容易进行柱层析分离产物。该实验特别适合于综合性大学和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和相关本科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或"综合化学实验"进行开设。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提出实验项目的建设应当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实验项目的改革不应当局限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以"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的球晶"这一传统实验为例,更为有效的办法可以是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扩展实验项目内容,注重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多知识点的串联以及实验结果获取过程的思维过程培养,从而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转化为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介绍成立浙江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联席会(以下简称:联席会)、举办化学学科(实验)竞赛的背景及发展情况。以联席会和竞赛为载体,建立了全省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交流平台,扩大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推动了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30.
高分子实验是材料学专业特别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结合我们学校十余年开设高分子实验并不断完善的实际情况,对高分子实验的教学体系从如何开设地方工业相关实验、开设应用性实验项目、教育性实验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系统性实验项目以及编写实验教材等六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我们以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有特色的地方师范院校高分子实验教学体系的措施与教学实践或可为同类型或类似兄弟院校的高分子实验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