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4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99篇
化学   154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265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184篇
物理学   16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超辐射机制相对论返波管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相对论返波管非线性理论,推导出描述相对论返波管束波互作用的非线性自洽方程组;数值求解了该非线性自洽方程组,揭示了相对论返波管中由非稳态束波互作用产生的超辐射现象的基本规律:输出超辐射波峰值功率大约与参与互作用电子总电荷量的平方成正比。并将超辐射和由稳态束波互作用所产生的受激辐射作了相关比较,结果表明:超辐射是短电子束脉冲产生非稳态束波互作用的结果,而受激辐射是长电子束脉冲产生稳态束波互作用的结果;不断增加电子束脉冲宽度,辐射机制由超辐射转变为受激辐射。  相似文献   
62.
法诺共振是物理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非对称共振现象,它最早起源于量子物理,其微观图像是原子谱线中窄的分离态与宽的连续态之间的相干干涉.本文利用经典力学体系中两个弹簧振子的耦合,使其中一个弹簧振子受到周期性外力的驱动,成功类比了量子力学中的法诺共振现象.通过分析每个弹簧振子的动力学方程,严格求解它们的振动公式,从而得到每个...  相似文献   
63.
提出了一种高频率和高功率的渡越时间振荡器,并且对其进行了理论和数值研究。这种振荡器采用同轴结构,功率容量大,不需要外加引导磁场聚焦电子束,波束相互作用区短,保持了传统渡越时间振荡器在结构上的简单性和输出信号的稳定性;运用电压为225kV和电流为11kA的电子束进行模拟,在X波段获得了峰值功率为1.4GW,频率为8.335GHz的微波输出。  相似文献   
64.
用2.5维PIC程序对径向渡越时间振荡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产生微波的详细物理图像,得出了输出微波功率与提取口大小、腔的径向间距、场模式之间的关系。模拟得到了峰值功率约500MW,频率5GHz的TEM1波,起振时间15ns,峰值效率大于30%。  相似文献   
65.
对速调型相对论返波管慢波结构色散特性及束波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色散特性研究表明:器件工作模式为TM01模,近点,耦合阻抗较高。色散特性预测的工作频率与粒子模拟结果非常接近。慢波结构峰值增长率相对较小,这与电子束与慢波结构相距较大有关,因而器件从起振到饱和的时间较长。在束波相互作用理论中,全面考虑了电子束与慢波结构前向波基波、反向波-1次空间谐波及空间电荷场相互作用、谐振反射器对电子束进行的束流调制和能量调制作用,以及调制腔和提取腔处引入的耦合阻抗及轴向波数突变。稳态和非稳态计算结果均获得了超过40%的束波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66.
设计了一种紧凑型P波段相对论返波振荡器,其电动力学结构是由同轴慢波结构和同轴引出结构组成的。同轴慢波结构缩小了器件的径向尺寸;同轴引出结构缩短了器件的轴向长度,且提高了束波作用效率。通过粒子模拟研究了器件内束波作用的物理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器件具有结构紧凑、束波作用效率高的特点。在二极管电压700 kV,电流7 kA,导引磁场1.5 T时,器件在频率833 MHz处获得较高的微波输出,饱和后输出微波的平均功率达1.58 GW,效率约为32%,器件电磁结构尺寸仅为108 mm×856 mm。  相似文献   
67.
提出了两种改进的3维粒子模拟并行算法,改进的并行算法能在每个时间步减少一次进程同步。算法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由于粒子运动路径和发射的初始位置与随机函数有关,只有一种改进的并行算法能保证并行计算正确。在3维粒子模拟软件CHIPIC3D上实现了改进的并行算法,应用CHIPIC3D对一种相对论返波管进行了并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并行算法能取得更高的加速比和效率。  相似文献   
68.
以国产掺Yb光纤为增益介质,利用国产泵浦源和光纤器件,构建了主振荡功率放大结构的全国产大功率全光纤激光器。在注入的最大泵浦功率为75 W时,获得了52.5 W,1 080 nm激光的稳定输出,光-光效率为70%。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泵浦功率可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  相似文献   
69.
对相对论返波管实验中射频击穿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谐振反射器和慢波结构的局部场增强诱导了场致电子发射,引起了金属表面的射频击穿,通过研究分析,提出采用分布反馈式谐振反射器,并采用梯形倒角非均匀慢波结构替换正弦慢波结构的方法来抑制射频击穿。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微波功率2 GW时,改进后的反射器最大场强由1.4 MV/cm降低为570 kV/cm,慢波结构表面最大电场由1.1 MV/cm降低到780 kV/cm。改进后的结构在二极管电压765 kV时获得了微波功率2.2 GW、脉宽45 ns的实验结果,微波功率和脉宽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0.
Using a photoelastic modulator‐based novel set‐up, the electric field‐induced in‐plane birefringence and the optical rotatory power (ORP) were measured of an anti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line compound (12OF1M7) in its various phases using 30 µm homeotropic cells. Some specific signatures of the in‐plane birefringence and of the ORP for the various phases are being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small threshold field is needed for the unwinding process of the antiferroelectric phase with a unit cell of four layers [SmCA*(1/2)] compared with that for two layers [SmCA*(0)]. On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ic field on the high temperature side of the SmCA*(1/2) phase (80.1–81.5°C), a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is shown to occur directly to the SmC* phase, whereas on the lower temperature side (79.4–80.1°C) the transition takes place to SmC* via the SmCA*(1/3) phase. The in‐plane birefringence exhibits a critical power law dependence for the SmC*–SmA transition. The ORP changes sign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the phase with a unit cell of three layers, reflecting a change in the handedness during this phase. Using tilted conoscopy, the results for the biaxiality and the apparent tilt angle for a smectic liquid crystal with a tilt angle greater than 18° in the ferroelectric phase are reported. The biaxiality impli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fractive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minor axes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ellipsoid. The optical transmittance at visible and IR wavelengths for free‐standing films reveal characteristic reflection bands for these phases. The modulated structures of the reflected bands appear just above the SmCA* phase and below SmCA*(1/3); these are possibly due to an easy deformation of the phase by the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