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8篇
  免费   518篇
  国内免费   2059篇
化学   10130篇
晶体学   186篇
力学   151篇
综合类   90篇
数学   2988篇
物理学   180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46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901篇
  2012年   638篇
  2011年   823篇
  2010年   721篇
  2009年   938篇
  2008年   918篇
  2007年   908篇
  2006年   840篇
  2005年   714篇
  2004年   698篇
  2003年   555篇
  2002年   489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392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268篇
  1997年   270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38篇
  1993年   208篇
  1992年   183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95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5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Pyrimidine nucleoside analogues are widely used to treat infections caused by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and DNA viruses from the herpes fami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5-substituted uracil derivatives can inhibit HIV-1, herpes family viruses, mycobacteria and other pathogens through various mechanisms. Among the 5-substituted pyrimidine nucleosides, there are not only the classical nucleoside inhibitors of the herpes family viruses, 2′-deoxy-5-iodocytidine and 5-bromovinyl-2′-deoxyuridine, but also derivatives of 1-(benzyl)-5-(phenylamino)uracil, which proved to be non-nucleoside inhibitors of HIV-1 and EBV. It made this modification of nucleoside analogues very promis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viruses and the crisis of drug resistance when the task of creating effective antiviral agents of new types that act on other targets or exhibit activity by other mechanisms is very urg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design, synthesis and primary screening of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ew nucleoside analogues, namely, 5′-norcarbocyclic derivatives of substituted 5-arylamino- and 5-aryloxyuracils, against RNA viruses.  相似文献   
92.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KN3)n(n=1~5)团簇各种可能的结构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 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 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分布和稳定性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叠氮化合物中叠氮基以直线型存在, KN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直线型, (KN3)n(n=2~3)团簇最稳定结构为环形结构, (KN3)n(n=4~5)团簇最稳定结构是由(KN3)2团簇最稳定结构形成的平面和空间结构. N-N 键键长在0.1156~0.1196 nm之间, N-K键键长在0.2357~0.2927 nm之间; 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 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 且与K原子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 金属K原子与N原子之间形成离子键. (KN3)n(n=1~5)团簇最稳定结构的IR光谱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180~2230 cm-1, 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稳定性分析显示, (KN3)3团簇具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3.
Mn4+掺杂的新型铝酸盐红色长余辉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武钊  林林  陈永虎  尹民 《发光学报》2008,29(1):114-118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LiAl5O8:Mn4+,Li5AlO4:Mn4+,LiAlO2:Mn4+,发现前两种材料有红色余辉,这方面并没有报道过,并对这两种材料的发光性能作了研究,指明了不同基质中发光强弱不同原因。对不同Mn4+掺杂浓度的材料做了浓度依赖关系研究,确认Mn4+的发光是2E→4A2的跃迁。Mn4+的发光是个宽带谱,材料在紫外区有强的吸收,发射谱范围可达620~770nm,峰值在675nm。对长余辉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4.
 基于爆电换能原理,使用掺铌的PZT 95/5陶瓷组装换能器件,在垂直工作模式下,对爆电电源LRC电路响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开展了脉冲大电流输出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多组PZT 95/5铁电陶瓷并联,利用平面波发生器作为冲击加载手段,获得了峰值5 kA以上的脉冲大电流,初始电流上升速率可达10~20 GA/s。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5.
测定了LaNi5-xAlx(x=0.0、0.1、0.2、0.3)的氘化与去 氘化热力学参数,评价了LaNi5-xAlx中铝含量对氘化与去氘化热力学函 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坪台压力和吸氘容量随x的增加而降低;坪率随x 的增加而增加;热力学焓变与熵变随x的增加而减少;滞后系数Hf随x的增加而减少 。  相似文献   
96.
王冬一  薛春瑜  仲崇立 《物理学报》2009,58(8):5552-5559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直链烷烃C1—C4在二聚铜-苯-1,3,5-三羧酸酯(Cu-BTC)中的扩散机理.首先计算了4种烷烃的自扩散系数,并进一步通过质心分布图与分子轨迹图详细讨论了主、次孔道中各种类型的扩散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烷烃在Cu-BTC中表现出的不同或近似的宏观扩散速率,是由微观上受到不同的扩散路径阻力并偏好不同的扩散路径所造成的.这些信息可提高人们对该类材料的认识,并为材料的实际应用以及新材料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分子模拟 二聚铜-苯-1 5-三羧酸酯 烷烃 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97.
基于磷钼杂多酸与3,3’5,5’-四 苯胺形成黄色的电荷转移配合物,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磷酸盐的方法,其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摩尔吸光系数为1.08*10^4L.mol^-1.cm^-1,本方法用于样品中磷酸盐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8.
Na5P3O10-Ca(OH)2-CO2-H2O体系纳米CaCO3的成核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分析、SEM显微分析技术,结合Rosin-Ramiler概率统计理论,从介观层次研究Na5P3O10-Ca(OH)2-CO2-H2O体系纳米CaCO3的合成反应及其成核和生长过程。结果表明,Na5P3O10对Ca(OH)2的碳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随着[Na5P3O10]的增加,体系中CaCO3的成核速率B^0逐渐增大。在[Na5P3O10]=0ppm时,CaCO3结晶的生长由长程扩散和凝聚生长控制;[Na5P3O10]=380.4,760.9ppm时,前期受短程扩散和界面反应控制、后期受长程扩散控制。Na5P3O10的存在,抑制了纳米CaCO3的晶体生长。  相似文献   
99.
The microstructu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nematic liquid crystal (5CB) doped at concentrations up to 4.5 wt% of montmorillonite (MMT) or organomontmorillonite (OMMT) clay nanoplatelets, were investigated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293 and 310 K. Microscop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ssessment revealed noticeable differences in aggregation in MMT and OMMT suspensions, MMT nanoplatelets showing a strong tendency to aggregation. The incubation of 5CB in the presence of MMT initially produced loose aggregation,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compact aggregates. The latter had practically no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inter-aggregate regions. In the case of OMMT, a greater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nanoplatelets was observed within the liquid crystal structure of 5CB, resulting in a noticeable effect o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composite material. Thixotropy was observed in suspensions of 5CB composites formed with either MMT or OMMT. A composite of 5CB with OMMT also exhibited anomalous viscous thinning at shear rates below 100 s?1. A structural model is suggested to explain this behaviour.  相似文献   
100.
孙亮  孙一峰  马东军  孙德军 《物理学报》2007,56(11):6503-6507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高度和宽度比为1∶10的狭长矩形腔内的水平自然热对流. 根据对瑞利数(Rayleigh数)Ra在104 <Ra<1011内情形的计算结果,将流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区间:线性区、连续过渡区、1/5次幂律区. 虽然流量和努塞尔数(Nusselt数)Nu随瑞利数的变化都包括了三个参数演化区间,但从一个区间到另外一个参数区间的转变时并不是同步的,其中努塞尔数的转变总是超前流量的转变. 对比前人的研究发现,流量1/3次幂律的结果是由于瑞利数不够高所致. 此外,模拟结果也表明Siggers等的理论分析过高估计了热通量强度,实际的温度边界层内努塞尔数和瑞利数为1/5次幂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