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化学   34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选取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TAP,研究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ESP,检测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应激反应问卷(SRQ)评分、用药剂量、苏醒指标检测、并发症反应。与T0、T1、T2相比,T3时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2 h VAS评分较低,Ramsay镇静评分较高(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8 h两组患者情绪反应、躯体反应、行为反应评分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较少,苏醒时间、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更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相对于超...  相似文献   
12.
以己二酰氯、哌嗪类化合物和二溴代物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双螺环哌嗪季铵盐类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在小鼠醋酸扭体模型上初步评价了它们的镇痛活性,发现多数化合物显示具有较好的镇痛活性,总结出了相应的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氰基-3-乙氧基丙烯酸乙酯与3,4-二甲基苯肼为原料,通过多步反应合成了三种新型吡唑并[3,4-d]嘧啶-4-酮类衍生物(A~C),通过核磁共振(NMR,包括1H NMR、13C NMR)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表征确证了其结构,并完整归属了三种化合物的1H NMR数据.对所合成的化合物1-(3,4-二甲基苯基)-6-甲基-5-[3-(哌啶-1-基)丙氧基]-1,5-二氢-4H-吡唑并[3,4-d]嘧啶-4-酮(A),通过小鼠脑部质谱成像和福尔马林实验进行了初步的体内镇痛活性评价,我们发现化合物A能透过血脑屏障,并产生显著且剂量依赖的镇痛活性.本研究为以吡唑并[3,4-d]嘧啶-4-酮为骨架的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结构和体内活性的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4.
布洛芬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环氧合酶-2(COX-2)与COX-1结构上的差异, 设计了在布洛芬苯环3位引入取代苯甲酰胺基的系列化合物, 以期利用COX-2的侧面口袋, 增加对COX-2的结合作用. 以布洛芬为原料经五步反应合成12个目标化合物, 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确证. 体外筛选结果表明, 化合物有一定的COX-2抑制活性; 对化合物7g7h进行了体内实验, 结果表明抗炎活性弱, 但镇痛活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13种原子类型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t)表征16个芳烷基哌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并与其对小鼠在热板模型中的镇痛活性(lnAN)关联.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建立上述化合物镇痛活性的三参数(M7、M14、M21)的QSAR模型.其相关系数(R)和F统计值依次为0.856和11.101.通过R、F、VIF等检验,上述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7136例具备顺产条件初产妇的最终分娩方式,按产妇意愿分为对照组(A组)4168例及分娩镇痛组(B组)2968例。A组产妇未接受分娩镇痛,B组产妇给予L2~3或L3~4硬膜外阻滞,头向置管后1%利多卡因5ml试验量确定阻滞平面后,予以6~15ml/h持续泵注0.15%罗哌卡因和2μg/ml芬太尼的复合液。记录汇总最终分娩方式及剖宫产原因,评定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Apgar评分,评定产妇镇痛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Bromage评分。结果B组产妇剖宫产率(20.28%)及产钳使用率(4.38%)明显高于A组(7.70%、2.33%,P<0.01);B组第一产程时间延长于A组(P<0.01);B组因第一产程延长而行剖宫产比例(64.62%)明显高于A组(42.81%,P<0.01);B组胎儿宫内窘迫的比例(12.29%)明显低于A组(31.25%,P<0.01);胎头下降停滞及羊水问题、胎位异常比例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宫口6、10cm时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但两组产妇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5%罗哌卡因复合2μg/ml芬太尼的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增加产妇剖宫产率、阴道器械助产率及延长第一产程,但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下肢肌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阿片系统是疼痛研究的重要靶点, 阿片肽作为一类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参与诸多生理调节尤其是在痛觉方面的调节, 被视为潜在的可以替代吗啡的深层次痛觉调节药物. 然而由于其固有的酶解稳定性差、镇痛作用不持久、难以透过血脑屏障等缺陷, 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我们从阿片肽构效关系的角度出发, 设计并合成了4个新型二肽化合物, 在多种疼痛模型中显示, 中枢系统注射这类化合物能够表现出明显的镇痛活性, 外周系统注射发现这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有效的镇痛作用. 这一类二肽阿片化合物在多种实验模型中都表现出较好的药理学活性, 有可能发展为一类新型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镇痛药物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超声引导下连续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联合全麻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镇痛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滞麻组和单麻组,每组50例,单麻组给予单纯全麻,滞麻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比较两组镇痛及苏醒质量、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滞麻组切皮时(T1)、关节置换时(T2)、术毕(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明显低于单麻组,滞麻组镇痛优良率明显高于单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滞麻组呼之睁眼、呼之握拳、拔管、苏醒时间和苏醒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单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滞麻组和单麻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文认为,超声引导下连续腰交感神经节阻滞联合全麻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镇痛及苏醒质量,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5种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EDTA-滴定、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REL3(RE=La、Ce、Nd、Sm、Gd,L=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采用小鼠耳肿胀实验、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了其抗炎活性,采用扭体实验及热板实验研究了其镇痛活性.结果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髂筋膜腔隙阻滞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前摆放体位时的镇痛作用。方法将5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为髂筋膜腔隙阻滞(FIC)组25例,对照组为静脉镇痛(IVA)组25例。FIC组在腰硬联合麻醉20min前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行髂筋膜腔隙阻滞,IVA组在腰硬联合麻醉2min前予以1滋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观察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摆放体位时、术后6、24、48h的VAS疼痛评分;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时间;围术期芬太尼总耗量;患者对操作前干预手段的接受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FIC组比IVA组在摆放体位时和术后6h的VAS疼痛评分降低,分别为2.4±0.9、4.1±1.1及2.2±0.5、3.5±0.8(均P<0.01);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时间缩短,分别为8.1±2.9、12.9±5.1(P<0.01);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下降,分别为10%、23%(P<0.01);患者接受度提高,分别为23/25、11/25(P<0.01);芬太尼用量增加,分别为(460+88)、(550+126)滋g(P<0.01)。结论相比静脉芬太尼镇痛,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腔隙阻滞提供了更好的镇痛和更少的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