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2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45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95篇 |
晶体学 | 20篇 |
力学 | 59篇 |
综合类 | 52篇 |
数学 | 710篇 |
物理学 | 4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00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采用逐级化学提取结合ICP-OES方法,研究了高硫石油焦燃烧过程中重金属元素钒的赋存形态和迁移转化行为,并结合热力学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化学反应机理。石油焦中钒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有机质结合态和稳定态。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有机质结合态的钒发生快速分解直至消失,且与Ca、Na、Fe和K等矿物质反应,转化为水溶态和部分离子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钒。稳定态钒主要是与其他矿物质形成非晶态结构物质存在于石油焦中,在高温燃烧过程中,会部分熔融转化并释放出少量的钒。石油焦中钒的挥发性随着燃烧温度和燃尽率的升高逐渐增大,且呈现阶段性挥发的特点。温度高于1100℃,有机质结合态的钒快速分解,且部分转化为具有挥发性的VO2等化合物,致使钒的挥发率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993.
对蒙煤与平七煤两种单煤及其按照不同比例组成的混煤,分别在O2/CO2和O2/N2气氛下,采用管式炉燃烧制取灰样;对灰样进行灰熔点、XRD及同步热分析(TG/DSC)测试,并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分析了O2/CO2燃烧方式对混煤灰中矿物质间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灰熔点测试方法测得的两种气氛下的混煤灰熔点没有明显差别。O2/CO2气氛促进了煤灰/混煤灰中钙的碳酸化,且明显抑制了高温下CaCO3的分解。气氛的改变影响了含钙矿物的转化,进而影响了混煤中钙与莫来石反应生成低温共熔物;O2/CO2气氛下钙更易于与莫来石发生反应生成低温共熔物,从而会增加结渣倾向。当混煤中蒙煤比例达到或大于75%时,随着蒙煤比例的逐渐增加,莫来石含量减少,O2/CO2气氛对钙与莫来石之间的反应影响减弱,但对含铁矿物的影响更加明显,使其更易于生成含铁玻璃体,从而也会增加结渣倾向。 相似文献
994.
鉴于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环境危害性和资源化价值的双重属性,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其中的有价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电池资源化技术主要通过高温或常温条件下的化学转化实现。高温条件下,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元素化学转化速率快、回收流程短、物料适应性强,易于实现工业应用,相关技术成为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物相化学转化方式的差异,系统分析了高温化学还原、熔盐化学焙烧以及短程材料再生等方法的物理化学机理、技术特征及研究现状,并对比了不同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高温化学转化方法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中需要考虑材料的短程清洁循环再生、深入研究其化学转化机理。基于绿色化学原理的工艺设计开发出低能耗、环境友好的资源化工艺路线,真正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的绿色处理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通过调节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酯(DTPMPA)与Zn2+浓度以及溶液的pH值,将冷轧钢板浸泡于含有DTPMPA和Zn2+的混合溶液中即可在基体表面形成颜色均匀且具优异腐蚀防护性能的DTPMPA-Zn2+化学转化膜. 使用 SEM 和 EDS 研究了DTPMPA-Zn2+转化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利用FTIR和XPS光谱方法探究了化学转化膜的表面官能团、化学组分及官能团与基底的结合方式,进而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方法探究了DTPMPA浓度及成膜溶液pH值对化学转化膜的耐蚀性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DTPMPA与Zn2+共存时,二者发生螯合反应,并以Zn2+为交联剂通过多层组装在冷轧钢基体表面形成外观为蓝色的、厚度较为均匀的DTPMPA-Zn2+螯合物薄膜. 当成膜溶液的 pH=3.0、DTPMPA浓度为0.2%(除特别指出外,全文浓度均为质量百分数)、Zn2+浓度为0.044%时,化学转化膜展现出最优异的防腐性能,对基体的腐蚀保护效率可达91.6%. 相似文献
996.
在本工作中,我们以烷硫基噻吩基取代的苯并二噻吩(BDTT-S)为给体单元、5, 6-二氟取代苯并三唑(FBTz)和噻唑并噻唑(TTz)为弱吸收电子受体单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宽带隙的无规三元共聚物给体材料。通过改变两个受体单元FBTz和TTz在聚合物中的摩尔比,有效调节了聚合物的光学、电化学、分子排列以及电荷传输性能。最终,使用非卤溶剂为加工溶剂,以三元共聚物PSBTZ-60为给体、ITIC为非富勒烯受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获得了10.3%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其中开路电压为0.91 V,短路电流为18.0 mA·cm−2,填充因子为62.7%;与之相比,在相同的器件制备条件下,基于PSTZ:ITIC的PSCs仅获得8.5%的PCE,基于PSBZ:ITIC的PSCs也仅获得8.1%的PCE。这些结果表明:三元无规共聚能够作为一种简单且实用的策略去设计、合成高性能聚合物光伏材料。 相似文献
997.
998.
有机电化学合成已成为一种实用、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 广泛应用于氧化、还原以及氧化还原中性反应. 通过精准调控电流或者电位可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实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化学转化. 然而, 有机电化学反应也存在电极钝化、反应类型受限以及反应活性和选择性不易调控等难题. 日益紧张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使得电化学合成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综述的主要对象为有机溶液体系中的电化学合成, 从直接电解和间接电解两方面阐述近年来为解决这些难题所取得的进展. 在直接电解方面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有机电化学反应设计、改变电解模式及设备或者将电化学技术与其它的化学合成技术相融合, 解决电极钝化、反应类型受限等问题. 在间接电解方面主要是利用有机分子或者过渡金属作为分子电催化剂去调控电极和底物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反应选择性, 实现一些选择性可控的化学转化. 相似文献
999.
深入理解辐照条件下氢同位素与CO2反应的微观机制,可为聚变堆氘氚燃料循环工艺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此,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等离子体放电条件下H2和CO2的微观反应机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氢同位素效应对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算法结合反应过渡态获得4条初始反应路径,并对比研究了生成产物CH4及CH3OH的2条路径在热力学上的容易程度,以及不同氢同位素对各个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氚的自发衰变或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电子都会诱导氢同位素与CO2发生反应,形成CO、H2O、CH4及CH3OH等产物;在高能电子诱导CO2的离解后,由4条初始反应路径组成的复杂反应可以自持发生,且该复杂反应中存在2种倾向;升高反应温度对CO2转化为有机物(CH4和CH3OH)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生物质作为自然界中唯一可持续的有机碳来源,在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创建一个碳中和的社会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木质生物质是由具有C―O/C―C键的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活化、断裂这些C―O/C―C键是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因此在过去十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首先简要综述了生物质转化中C―O/C―C键催化断裂的现状,主要关注C―O/C―C键断裂的关键挑战和现有策略。我们的目标不是全面概述C―O/C―C键活化断裂的现况,而是提出与C―O/C―C键断裂相关的核心问题并且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我们选择了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C―O/C―C键来讨论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协同催化断裂的机理,然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