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化学   96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51篇
综合类   18篇
数学   217篇
物理学   40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非定常尾迹耗散过程无粘有粘数值模拟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目前关于透平机械的设计方法大多数都是基于定常流动的。然而透平机械内的流动本质上是非定常的。如果能够定量地考虑非定常流动的影响来进行设计,将会使透平机械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在多级轴流压气机中,与叶片相对运动有关的两种主要来源是叶片排间的势流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872.
通过测量能量从114—120MeV、能量步长为200keV的重离子耗散反应27Al+27Al从θ(cm)=50°—90°的角分布和激发函数,在对所有宏观出射道积分的基础上,分析了重离子耗散反应中激发函数涨落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873.
陆利蓬  陈矛章 《中国科学A辑》1999,29(12):1113-1118
提出在湍流边界层的近壁区采用三维不稳定波来描述湍流相干结构 ,然后根据理论模型对Reynolds应力及湍能耗散率的输运特性进行系统的计算和定量的分析 ,并计算了平均速度分布 .所得理论结果与直接数值模拟结果符合较好 ,表明本文方法正确地体现了湍流边界层近壁区的物理实质 .这不仅有益于对湍流机制的了解 ,而且可能为湍流的近壁模型化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  相似文献   
874.
确定在体皮肤能量耗散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激励、检测在体皮肤谐振频率的方法。根据幅频曲线计算出皮肤的能量耗散数。获得了不同年龄的皮肤耗散数。对皮肤受乳膏和酒精处理后,利用该法对能量耗散数的影响也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75.
流体力学问题的三次样条配置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璞 《力学进展》1990,20(3):316-327
本文给出了三次样条配置法在流体力学问题数值解中的应用以及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给出了流体力学方程中主要的样条函数关系和解算步骤。所有情形都是便于反演的三对角形矩阵。简要评述了SADI方法和样条方法在每一坐标方向的分步计算方法、截断误差和稳定性。给出了处理混合边界条件的一般公式。最后简要讨论了样条近似引起的数值弥散和耗散。   相似文献   
876.
占旺龙  李卫  黄平 《力学学报》2020,52(2):462-471
针对工程中常见预紧力作用下的搭接接头,研究其在小幅切向位移激励时的切向位移响应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实际表面形貌和材料性能参数的滑移力密度分布函数.应用该分布函数得到搭接接头切向响应本构模型,并获得单位加载周期内的迟滞曲线和能量耗散值, 通过与已出版的实验结果相对比,发现得到的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吻合, 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分布函数研究了接合面切向位移与切向力、切向接触刚度及能量耗散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建立的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接合面间切向力与切向位移之间的关系,临界滑移力函数开始迅速上升, 到达最大值后迅速收敛到零;切线力与切向位移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特性, 随着切向位移的增大,切向接触刚度表现出"软化"现象;初始切向刚度与法向载荷、粗糙度参数及塑性指数有关, 对于确定的接触表面,法向力越大, 初始切向刚度越大; 初始切向刚度同样也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77.
从一种简单、全光纤结构的混合被动锁模掺铒光纤激光器中,得到了高稳定性、宽光谱的耗散孤子。激光器结合了半导体可饱和吸收体和非线性偏振旋转两种锁模机制,并运行在正常色散区内;通过色散管理,激光器能产生光谱宽度39.1 nm和时域宽度178 fs的孤子脉冲序列。激光输出的中心波长为1.55μm,重复频率约为34.3 MHz,单脉冲能量在0.33 nJ左右。与此同时,激光器的斜效率也约等于15.5%;室温工作下,激光器能实现自启动锁模,且运行在稳定单脉冲输出状态的时长在15 h以上。  相似文献   
878.
研究了CERNOX温度计在液氦温区不同激励电流下因自热效应导致的测温偏差情况,建立了基于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散热模型来解释自热效应,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温度传感器在给定激励电流下的温度示数。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设计并完成了4.2 K温区不同激励电流下CERNOX温度计的测温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符合较好,同时表明如果激励电流选择不当,温度计的自热效应会对测温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并可能对温度传感器造成损坏。  相似文献   
879.
王庚祥  马道林  刘洋  刘才山 《力学学报》2022,54(12):3239-3266
接触碰撞行为作为大自然与多体系统中的常见现象,其接触力模型对于多体系统的碰撞行为机理研究与性能预测至关重要.静态弹塑性接触模型与考虑能量耗散的连续接触力模型是研究接触碰撞行为的两类不同方法,在多体系统碰撞动力学中存在诸多共性与差异.本文分别从上述两类接触模型的发展历程入手,详细介绍了两类模型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根据阻尼项分母中是否含有初始碰撞速度将连续接触力模型分为黏性接触力模型与迟滞接触力模型,讨论了能量指数与Hertz接触刚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现有连续接触力模型在计算弹塑性材料接触碰撞行为时存在的问题.其次,着重介绍了分段连续的准静态弹塑性接触力模型(可连续从完全弹性转换到完全塑性接触阶段),分析了利用此类弹塑性接触力模型计算碰撞行为的技术特点.同时,以恢复系数为桥梁和借助线性化的弹塑性接触刚度,避免了Hertz刚度对弹塑性接触刚度的计算误差,根据碰撞前后多体系统的能量与动能守恒推导了弹塑性接触模型等效的迟滞阻尼因子.探索了连续接触力模型与准静态弹塑性接触力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值计算结果定量说明了人为阻尼项代表的能量耗散与弹塑性接触力模型中加卸载路径代表的能量耗散具有等效性.另外...  相似文献   
880.
传质势容耗散极值原理及通风排污过程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排污效率较高的室内通风方式,本文将传热势容耗散极值原理应用到对流传质过程分析,定义了传质势容耗散函数,并利用变分原理在给定条件下对耗散函数求极值,获得了场协同方程,求解场协同方程获得了最佳流场,使传质势容耗散取得极小值,室内污染物浓度最低.这些结论对通风排污过程的分析与优化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