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36篇 |
免费 | 1365篇 |
国内免费 | 150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136篇 |
晶体学 | 45篇 |
力学 | 726篇 |
综合类 | 465篇 |
数学 | 6558篇 |
物理学 | 27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94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253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239篇 |
2018年 | 151篇 |
2017年 | 244篇 |
2016年 | 240篇 |
2015年 | 299篇 |
2014年 | 565篇 |
2013年 | 382篇 |
2012年 | 416篇 |
2011年 | 480篇 |
2010年 | 508篇 |
2009年 | 551篇 |
2008年 | 570篇 |
2007年 | 556篇 |
2006年 | 533篇 |
2005年 | 540篇 |
2004年 | 522篇 |
2003年 | 455篇 |
2002年 | 372篇 |
2001年 | 376篇 |
2000年 | 340篇 |
1999年 | 279篇 |
1998年 | 307篇 |
1997年 | 262篇 |
1996年 | 272篇 |
1995年 | 259篇 |
1994年 | 227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180篇 |
1991年 | 170篇 |
1990年 | 104篇 |
1989年 | 115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使用R-矩阵方法,在扭曲库仑-玻恩非交换近似下(DCBNX)采用二态密耦图象,计算了原子镁从电离阈值附近到100eV范围的电子碰撞电离截面。从能量微分截面可看到明显的Rydberg系列共振。 相似文献
213.
214.
在Brueckner-Hartree-Fock(BHF)框架下,计算了核介质中核子-核子(N-N)散射总截面.计算中,N-N相互作用势采用Paris势的可分离表示,单粒子谱采用连续选择.计算结果表明,质子-质子散射及质子-中子散射的总截面随核密度的增加而强烈地减小,特别是对低能散射.对结果作了简单的讨论,并与已有的一些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15.
216.
初始处于类贝尔纠缠态的完全一样的二能级原子A和B分别与空间分离的两处于真空场的腔场a和腔场b发生相互作用,利用双Jaynes-Cummings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我们采用部分转置矩阵的负本征值(negativity)的方法研究了两原子间纠缠度随时间演化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发现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原子间出现纠缠猝死现象;通过参数调整能有效缩小纠缠猝死区域,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能有效消除两原子间的纠缠猝死现象。 相似文献
217.
本文给出了X-Y交叉矩阵荧光字符显示屏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它的特性进行研究.讨论了它的亮度与各电极工作电压之间的关系及调制特性.然后,提出了该种显示屏的驱动方案和周边电路的配置方法.最后介绍用该种显示屏制作的HBM-201高亮度显示组件.它的发光亮度在5000cd/m2以上,加滤色片在阳光下清晰可读. 相似文献
218.
利用T矩阵方法,以及基于扩散限制凝聚理论的广义多粒子米散射方法,研究了多种气溶胶粒子在1.6和2.0μm波段处,非球形单粒子和团簇粒子的光散射辐射特性,并分析了粒子有效半径、复折射指数、粒子形状、相对湿度等因素对非球形粒子散射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除了粒子有效半径和形状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粒子散射特性变化,相对湿度对其影响也比较大,球形粒子与非球形粒子在不同相对湿度下后向散射相对差异均在18%以上;当粒子体积较小时,水溶性气溶胶的后向散射强度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当粒子体积较大时,则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减弱;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体积较小的团簇粒子的不对称因子比非球形单粒子平均偏大0.023,而体积较大的团簇粒子,却比非球形单粒子不对称因子平均偏小0.055;单粒子或等体积的团簇粒子,其不同波段之间单次散射反照率差异较大,最大可达0.226.该工作对研究气溶胶多次散射对CO2浓度卫星反演精度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19.
220.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PW-PP)方法,对氢分子在Mg2Ni(010)面的吸附与分解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氢分子以Hor1的方式吸附在表面层Ni原子的顶位时吸附能最高,为0.6769eV,这表明氢分子最可能以Hor1的方式吸附在表面层Ni原子的顶位,此时氢分子跟表面的距离( )和氢分子的键长( )分别为1.6286Å和0.9174Å. 在分子吸附的基础上计算了氢分子沿着选取的反应路径分解时的反应势垒,发现要使氢分子分解需要0.2778eV的活化能,而氢分子分解时的吸附能为0.8390eV,分解后两个氢原子的距离为3.1712Å. 在分子吸附和分解吸附时氢原子跟正下方的Ni原子都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氢原子所得到的电子主要来自氢分子正下方的Ni原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