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2篇
  免费   2496篇
  国内免费   4336篇
化学   4312篇
晶体学   119篇
力学   1711篇
综合类   334篇
数学   2909篇
物理学   6649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270篇
  2022年   410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328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869篇
  2013年   711篇
  2012年   730篇
  2011年   892篇
  2010年   796篇
  2009年   927篇
  2008年   1165篇
  2007年   752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667篇
  2004年   648篇
  2003年   553篇
  2002年   429篇
  2001年   482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付升  于养信  王晓琳 《化学学报》2007,65(10):923-929
假定纳滤膜具有狭缝状孔, 使用纯水透过系数、膜孔径及膜表面电势来表征纳滤膜的分离特征, 用流体力学半径和无限稀释扩散系数表征了离子特性. 采用扩展Nernst-Planck方程、Donnan平衡模型和Poisson-Boltzmann理论描述了混合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膜孔内的传递现象, 计算了三种商用纳滤膜(ESNA1-LF, ESNA1和LES90)对同阴离子、同阳离子和含四种离子的混合电解质体系中离子的截留率,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在纳滤膜孔内传递的主要机理是离子的扩散和电迁移, 纳滤膜对混合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分离效果主要由空间位阻和静电效应决定. 该模型在低浓度时对含一价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通过纳滤膜的截留率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但对高浓度或含高价离子的混合电解质溶液则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992.
TATB二聚体分子间作用力及其气相几何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华杰  肖鹤鸣  董海山 《化学学报》2007,65(12):1101-1109
采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定量地求得TATB分子间的静电、交换排斥、诱导和色散等分子间作用能项, 从理论上揭示了TATB分子间作用本质; 在此基础上, 阐明了密度泛函在研究TATB二聚体时的适合性问题. 结果表明: (1)在有分子间氢键的TATB二聚体中, 库仑力足以与交换排斥力相抗衡, 起主导作用. (2)含分子间氢键的气相TATB二聚体的合理几何构型为平面型结构, 此结构的产生与色散力无关, 因此不管泛函是否含有近程色散作用, 均应预测到这种强极性的平面型结构. (3)在无分子间氢键的TATB二聚体中, 库仑力难以与交换排斥力相抗衡, 色散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4)在这种情况下, 未含有近程色散作用的密度泛函不可能给出合理构型. 恰好相反, 含有近程色散作用的密度泛函PBE0却能正确地预测到具有“平行重叠”结构且呈微弱极性的TATB二聚体, 色散力是导致这种构型产生的根本原因. “平行重叠”TATB二聚体是典型的色散体系, 其色散力占绝对主导地位并极有可能起源于两个TATB分子上π电子的相互作用. (5)对于所有TATB二聚体, 色散力或很显著或起主导作用. 由于密度泛函或未含有近程色散, 或只能部分地把近程色散表达出来, 这样使得当前所有密度泛函不可能精确求得这些二聚体的作用能.  相似文献   
993.
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3-(3'-吡啶基)-6-芳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衍生物(芳基为苯基、3-吡啶基和苯乙烯基)进行基态几何构型全优化,计算分子的电离势I_p和电子亲和势E_A等相关能量,并用Zerner间略微分重叠(ZINDO)和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计算吸收光谱,用单组态相互作用方法(CIS)优化三种化合物分子的S_1激发态结构,分析其能量与发射光谱的关系,计算溶剂中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并与实验结果对照.计算结果表明,从3-(3'-吡啶基)-6-苯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分子(化合物A)到3-(3'-吡啶基)-6-(3'-吡啶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分子(化合物B)以及3-(3'-吡啶基)-6-对乙烯苯基-1,2,4-三唑并[3,4-b]- 1,3,4-噻二唑分子(化合物C)的电子亲和势依次增大,愈来愈容易接受电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红移.  相似文献   
994.
采用混合密度泛函B3LYP方法, 在LANL2DZ水平上优化间硝基苯基吡咯酰胺(NPC)及其卤素阴离子复合物的几何构型, 从几何结构参数、电荷布居、前线轨道、结合能以及热力学参数等角度探讨复合物形成过程中主体分子的构象变化以及主客体间的超分子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吡咯酰胺主体分子识别卤素阴离子是一个自发过程. 识别过程包括阴离子诱导下主体分子构象转变和“活性”构象与阴离子形成氢键两个步骤. 计算表明主体分子复合阴离子过程中, 两者的前线轨道发生作用, 电子容易从卤素阴离子的HOMO向主体分子的LUMO转移. 在所形成的四种复合物NPC-X (X=F, Cl, Br, I)中, 以NPC-F最稳定, 与文献报道吡咯酰胺主体分子识别卤素阴离子能力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5.
煤层气(矿井瓦斯)是一种有望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的非常规气体. 作为可得的清洁能源,它的利用被认为是节能和经济的选择. 在本工作中,非金属原子X(X=H,O,N,S,P,Si,F,Cl)修饰的石墨烯(Gr)被用来代表具有结构异性的煤表面模型.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煤层气组分Y(Y=CH4,CO2,H2O)在非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上的吸附作用. 结果表明Y在非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上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 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共同表明了这种弱的相互作用.其中,H和Cl对CH4的作用较大; N、O、F、Cl对CO2的作用较强; N,Cl对H2O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的来说,吸附能大小依次为:H2O>CO2>CH4. 因此,在CH4富集的煤层里注入H2O或CO2可以与CH4形成竞争吸附,进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 本工作提供了在分子水平下煤层气与非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详情,并为煤层瓦斯的开采与分离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6.
靳艳  林炳承  冯应升 《色谱》2001,19(1):60-63
 借鉴高分子亚浓溶液线团收缩理论 ,研究了脱氧核糖核酸 (DNA)片段在高分子溶液全浓度区间的电泳迁移行为。结果表明 ,在高分子稀溶液、亚浓溶液和浓溶液 3个不同浓度区间 ,DNA的电泳迁移行为各不同 ,DNA片段的分离在这 3个浓度区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7.
元素电负性和硬度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DFT LDA、DFT LDA/NL和改进的Slater过渡态方法,把元素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的计算扩展到周期表的103种元素.并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这103种元素的电负性和硬度.计算中考虑了相对论效应.计算结果比以前Robles等用密度泛函理论的XGL和Xα近似的交换相关泛函的计算结果有所改进,更接近实验值.  相似文献   
998.
采用活性阴离子聚合方法,以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丙烯为引发剂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聚(γ-苯甲酯-L-谷氨酸)嵌段共聚物,并用^1H-NMR、IR和偏光显微镜等方法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1,1,2,2-四氨乙烷中,当溶液浓度一定时,聚(γ-苯甲酯-L-谷氨酸)嵌段共聚物呈现出胆甾型液晶的性质。温度升高时,聚(γ-苯甲酯-L-谷氨酸)共聚物的液晶相溶液发生相转变行为,并且其液晶相稳定性低于相同分子量的聚(γ-苯甲酯-L-谷氨酸)。这与利用Flory-Matheson的构象可变液晶分子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9.
吴韬  沈长圣  居冠之  边文生 《化学学报》2001,59(8):1272-1276
用共线量子散射方法计算D+CID体系的反应几率和传能几率。发现存在很强的振荡现象。体系的碰撞中间态的寿命的计算结果为fs-ps数量级。当某一反应通道打开时,在能量阈值附近通常都伴随着一些长寿命的碰撞中间态。这一点该体系中表现很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王志庚 《化学教育》2001,22(2):32-33
教学设计理论中动机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一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正如教学设计专家斯皮策所说:“很多人都知道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常常说不出它是什么以及怎样地加以利用。”我们的调查表明,多数教师设计和实施实验教学方案时没能充分考虑动机的优化。所以,倡导实验学习动机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