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1篇
  免费   831篇
  国内免费   614篇
化学   292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464篇
综合类   199篇
数学   3184篇
物理学   110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王文林 《化学教育》2014,35(3):91-92
正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判断的依据是勒夏特列原理。该原理认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1]。笔者认为该原理的表述值得商榷。1勒夏特列原理表述的欠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达到的一种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那么就有其对应的状态函数。由一种化  相似文献   
152.
由于传统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近年通过太阳光驱动催化水分解制备氢气或CO_2还原制备甲醇等高能化学燃料是人工光合作用制备太阳能燃料领域的研究重点.水的氧化反应是制备太阳能燃料的重要半反应,为质子或CO_2的还原提供必需的质子和电子,开发基于非贵金属氧化物的高效水氧化催化剂是人工光合作用制备太阳能燃料的重要挑战之一.最近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无定形氧化钴作为水氧化催化剂时,其本征活性比结晶态的高出一个数量级.与氧化钴催化剂相比,铁基氧化物作为水氧化催化剂具有许多优点,比如成本低、环境友好、对动植物不产生生理毒性.基于此,本文探索了开发制备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铁基氧化物作为水氧化催化剂.结果发现,氧化铁水氧化催化剂活性不但受其结晶度影响,还与其水合状态密切相关.水合氧化铁在进行室温真空干燥脱水处理后,在Ru(bpy)3~(2+)-Na_2S_2O_8光催化水氧化体系中,其催化水氧化活性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热重分析、XRD和拉曼测试等结果表明,室温下进行脱水处理后,氧化铁基本不含有水分子的信号,其体相结构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XRD和拉曼结果表明,催化水氧化测试后回收的氧化铁催化剂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表明该水合状态的氧化铁是水氧化过程中真实的催化剂成分,并不是充当前驱体的角色.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制备了尺寸较小且为水合状态的无定形氧化铁纳米粒子,后者在Ru(bpy)_3~(2+)-Na_2S_2O_8光催化水氧化体系中显示出极高的催化活性, TOF值高达9.3 s~(-1),基于产生的氧气分子计算的光催化量子效率达到67%.该尺寸较小的水合状态氧化铁纳米粒子还可以有效地负载在SiO_2表面进行催化水氧化反应,循环测试结果表明,负载的水合状态氧化铁纳米粒子连续进行三个催化水氧化循环测试,其活性未明显衰减,显示了较高的稳定性.该结果表明,未来设计铁基氧化物作为高活性的水氧化催化剂时,需要特别考虑其水合状态.  相似文献   
153.
利用原子电性作用矢量(Atomic electro-negativity interaction vector,AEIV)和原子杂化状态指数(Atomic hybridization state index,AHSI)对萜类化合物中的C原子进行结构表征并与其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建立了优良的定量构谱相关(QSSR)模型.其中29个单萜类化合物中的290个C原子建模的计算值经留一法(Leave-one-out,LOO)交互校验(Cross-validation,CV)预测值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00和0.9867,进一步使用倍半萜、二萜、三萜化合物分子中65个C原子的13C NMR化学位移值来检测该模型的稳定性,模型预测值和观测值间复相关系数(R)为0.9777,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4.
合理构筑了3个具有固态自旋交叉特性的亚铁四面体笼状化合物1~3。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化合物是由6个咪唑席夫碱配体和4个亚铁离子组装形成的边导向封顶胶囊结构。金属中心占据四面体的顶点,而配体组成了四面体的边。这些笼状化合物的内部空腔被咪唑基团环绕,而外部则被取代苯环包围。一个阴离子客体被限域在笼状化合物空腔内,并与笼状化合物主体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当在笼状化合物的乙腈溶液中加入卤素离子(Cl-和Br-)时,溶液的颜色和MLCT峰强度会发生明显变化,表明亚铁四面体笼状化合物的自旋状态由低自旋向髙自旋发生了转换。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发展了一种在量子化学计算得到的分子轨道基础上求解金属化合物价电子体系多电子Scbrdinger方程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一系列金属化合物的电子光谱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大体符合。  相似文献   
156.
电化学氧化赖氨酸应用于改变碳表面荷电状态;表面改性;玻碳;赖氨酸单层膜;循环伏安;静电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57.
甘肃产三颗针植物中生物碱的测定及分布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梯度洗脱双波长HPLC法同时测定小檗属植物中小檗胺、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的方法,并应用该法分析采集于甘肃不同产地、不同品种小檗属植物的茎木、根木、茎皮、根皮样品,研究小檗属植物中生物碱的分布状态,考察其药用价值。小檗胺、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线性范围分别为:0.015~2.56μg(r=0.9998);0.012~2.0μg(r=0.9996);0.010~0.52μg(r=0.9999);0.028~4.74μg(r=0.9998)。结果表明,甘肃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三颗针植物中生物碱的含量分布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8.
Crossed beams scattering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HD→DF+H reaction using high- resolution H-atom Rydberg tagging time-of-flight technique. Vibrational state-resolved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were measured, with partial rotational state resolution, at eight collision energies in the range of 2.51-5.60 kJ/mol.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oduct angular distributions are predominantly backward scattered. As the collision energy increases, the backward scattered peak becomes broader gradually. Dependence of product vibration branching ratios on the collision energy was also determ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F products are highly inverted in the vibrational state distribution and the DF (v'=3) product is the most populated state. Furthermore, the DF (v'=l) product has also been observed at collision energy above 3.97 kJ/mol.  相似文献   
159.
分两部分介绍了我国化学物相分析近十余年来研究的新成就。第二部分(下)则对物料物质组成的相态与元素(Fe,I,Mn,Mo,Na,P,Re,S,Sb,Se,Si,Sn,Sr,Ti,U和V等)价态分析、赋存状态分析以及非金属矿物相分析等的研究现状,分别予以简要评述。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也进行了讨论。引用文献114篇。  相似文献   
160.
The mechanism of cycloaddition reaction between singlet silylene carbene and aceto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CCSD(T)//MP2/6-31G method. From the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e reaction has two competitive dominant reaction pathways. One consists of two steps: (1) the two reactants (R1, R2) firstly form a four-membered ring intermediate (INT4) through a barrier-free exothermic reaction of 585.9 kJ/mol; (2) Then intermediate (INT4) isomerizes to CH3-transfer product (P4.1) via a transition state (TS4.1) with energy barrier of 5.3 kJ/mol. The other is as follows: on the basis of intermediate (INT4) created between R1 and R2, intermediate (INT4) further reacts with acetone (R2) to form the intermediate (INT5) through a barrier-free exothermic reaction of 166.3 kJ/mol; Then, intermediate (INT5) isomerizes to a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product (P5) via a transition state (TS5), for which the barrier is 54.9 kJ/mol. The presented rule of this reaction: the [2+2] cycloaddition effect between the π orbital of silylene carbene and the π orbital of π-bonded compound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four-membered ring intermediate (INT4); The unsaturated property of C atom from carbene in the four-membered ring intermediate (INT4) results in the generation of CH3-transfer product (P4.1) and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compound (P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