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27篇
化学   374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25篇
物理学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nake venom is a complex cocktail including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active proteins and proteinaceous components, which have considerable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importance. N-Glycosylation is widely impli- cated as a common modification in numerous venom proteins and impacts the in vivo venomic functions. However, systematic survey of N-glycome and N-glycoproteome on snake venoms has not been undertaken. In this study, em- ploying combination of N-glycomics and N-glycoproteomics strategies, we explored the N-glycosylation including both N-glycoproteins and N-glyco-chains in three venoms from Agkistrodon blomhoffii, Naja naja atra Cantor and Vipera russelii siamensis Smith, respectively, which are amongst the most abundant venomous snakes in Asia. As a result, numbers of N-glycoproteins and N-glycans were identified. However, the overlaps of N-glycoproteins and N-glycans of the three venoms were small. Thus, the exploration results of N-glycome and N-glycoproteome indicate that N-glycosylation increases the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the three venoms. Our research provided some new horizons fo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venoms variation,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basic venom re- search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of snake envenomation.  相似文献   
102.
郭亮  任博  王业伟  涂昕  张庆茂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8,30(4):049001-1-049001-7
为了提高聚氨酯(PU)合成革透湿性,分别使用343 nm飞秒激光和作为对比的1030 nm飞秒激光及1064 nm纳秒激光制备微孔阵列。采用扫描电镜(SEM)和3D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比研究了微孔形貌。结果表明,343 nm飞秒激光可以制备出效果最佳的微孔。此外,分析了3种激光与PU涂层的作用机理,揭示了343 nm飞秒激光合成革微钻孔过程仅表现为光化学烧蚀,光化学和光热烧蚀同时发生于1030 nm飞秒激光钻孔过程,而1064 nm纳秒激光只显示了光热烧蚀。激光合成革表面钻孔后,测量其透湿性和抗张力。结果显示: 微孔密度越大,皮革透湿性(WVP)越大而抗张力越低,脉冲重叠的增加会导致WVP的增加和抗张力的下降;同时,随着脉冲重叠从91.7%降到50%,微孔直径从45 μm降低到30 μm,而微孔锥度从0.7°增加到12.1°;当脉冲重叠率为91.7%,微孔密度为2550/cm2时,最大的WVP增长率为306%。  相似文献   
103.
李薇  张欣 《运筹与管理》2017,26(2):183-191
在技术标准扩散动机下,为技术标准联盟设计了一种“以公共供应商为结构洞的、由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的三元伙伴结构,分析了这种伙伴结构对于技术标准扩散的影响方式以及有效性,并讨论了共赢结果的实现条件以及稳定性,从而从技术标准联盟内部伙伴关系建构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内源性技术标准扩散机制。研究结论主要有三个:第一,技术标准联盟中以公共供应商为结构洞的长期性上下游伙伴结构对于加速技术标准扩散具有内源性促进作用,贡献度取决于以结构洞为中介的双向知识流动比率的大小;第二,共赢结果的实现条件为:三方伙伴同时遵守关于双向知识流动比率的临界值;第三,共赢结果的稳定性取决于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技术相似程度以及生产商专有知识的价值性等因素,而且上下游伙伴之间的技术相似度越高,则供应商对于合作均衡稳定性的决定作用就越大于生产商。  相似文献   
104.
在常规水热法合成SAPO-11的基础上,添加适量F-127作为软模板构造介孔结构,成功合成出了SAPO-11分子筛微介复合体.考察了F-127添加量对分子筛内部的孔道结构的影响,并通过XRD、N2吸附-脱附曲线、SEM和Py-FTIR等途径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正十二烷为原料,对负载Pt金属的SAPO-11分子筛进行临氢异构化反应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添加F-127的分子筛内部出现了明显的介孔结构,并且随着F-127添加量的增加,分子筛的介孔孔容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异构化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位的数量与分子筛介孔孔容有关;随着温度的升高,异构烷烃转化率升高,异构烃收率下降.催化剂的异构化转化率伴随着F-127的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F-127添加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可使异构烃收率得到提高.在F-127添加量为10;时,异构烃收率达到最高为57.62;.  相似文献   
105.
白雄飞  牛书通  周旺  王光义  潘鹏  方兴  陈熙萌  邵剑雄 《物理学报》2017,66(9):93401-093401
测量了20 ke V质子穿过倾斜角为+1?的聚碳酸酯微孔膜后,出射粒子的位置分布、相对穿透率以及电荷纯度随时间的演化.实验发现,能量电荷比E/q≈10~1k V的质子穿过绝缘纳米微孔的物理机理与E/q≈10~0k V和E/q≈10~2k V区域离子有显著不同.对于E/q≈10~1k V的质子穿过绝缘纳米微孔,存在一段相当长的导向建立之前(导向前)的过程,在该时期内出射质子及氢原子的特性和导向建立后的特性有很大差异.在导向前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出射质子的峰位逐渐向孔轴向附近转移;出射氢原子由束流方向的尖峰以及孔轴向的主峰构成,峰位角保持基本不变且尖峰逐渐消失.这一过程的主要机理为微孔内表面以下的多次随机二体碰撞和近表面镜面反射两种传输方式逐步向电荷斑约束下的"导向效应"过渡的过程.对E/q≈10~1k V区间离子"导向前过程"的完整观测,使得对低能向中能过渡区间离子穿过绝缘微孔膜物理机制和图像有更深入和完整的认识,有助于约10 ke V离子微束的精确控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6.
鉴于企业研发组织内部沟通网络对研发组织中高效、低成本地实现技术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构洞的测度方法,并对中间中心性方法进行改进;其次分析了某企业研发组织沟通网络的结构洞情况,指出非正式沟通网络和专业沟通网络的相关性;然后通过比较改进的中心度算法、传统的中心度算法与限制度指标的相似性,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一种削弱沟通网络中“核心人物”垄断地位的“搭桥”策略。结果发现:改进的中心度算法适用于带权值沟通网络结构洞的测定,验证了该算法加权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通过非正式组织促进技术信息共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7.
自具微孔材料(PIMs)由于自身刚性分子链的扭曲折叠等会产生高比表面积的微孔结构,相应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气体分离性能。将刚性扭曲的结构单元引入到聚酰亚胺(PI)主链中就得到自具微孔PI。微孔型PI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PI,其微孔结构使得PI膜的气体分离性能得到很大提升,其中气体渗透系数的提升尤为显著,且保持了传统PI良好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及高力学强度等性质。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孔PI以及基于微孔PI复合膜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8.
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单个圆形高斯光斑的激光冲击强化数值模拟,分析材料表面光斑中心区域形成的"残余应力洞"现象,并通过分析材料的动态力学响应特征揭示了"残余应力洞"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冲击波加载时,光斑边界处会产生很强的剪切应力,形成向四周传播的表面稀疏波和向材料内部传播的剪切波。当稀疏波同时传播到光斑中心,发生相遇、汇聚,使材料产生急剧的上下位移过程,造成冲击波加载塑性变形后的二次塑性变形。二次塑性变形中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塑性应变,并降低了冲击波加载阶段产生的轴向和径向塑性应变,使残余压应力降低,从而形成"残余应力洞"。  相似文献   
109.
以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共聚物、磷酸二氢钠作磷(膦)源,在温和的条件下,通过调节有机膦酸和无机磷酸的比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化学计量比的聚(苯乙烯-苯乙烯基膦酸)-磷酸铝有机聚合物-无机杂化材料。通过FTIR、TG、N2吸附、XRD、SEM和TEM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其理想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这类杂化材料具有规则的层状结构和较高的热稳定性,作为催化剂载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铅(Ⅱ)离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微孔膜(MPPM)为支撑,采用共价表面修饰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了Pb(Ⅱ)离子印迹复合膜.首先通过紫外光引发丙烯酸接枝聚合,在MPPM表面引入羧基;然后基于羧基和氨基的反应,将壳聚糖共价接枝到MPPM表面;再以Pb(Ⅱ)为模板离子、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配位键作用形成离子印迹位点.制备过程通过ATR-FTIR和XPS分析得到了证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对膜表面及截面的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静态水接触角和纯水通量实验结果显示,印迹复合膜具有良好的表面亲水性和渗透性,在离子印迹聚合物接枝率为174.4μg/cm2时,水通量高达2659±58 L/(m2.h).印迹复合膜对Pb(Ⅱ)离子的吸附亲和性和渗透选择性分别通过平衡结合实验和竞争渗透实验进行评价.与非印迹复合膜相比,印迹复合膜对Pb(Ⅱ)离子展现出更强的吸附亲和性,更快的吸附速率及更好的渗透选择性,以Cu(Ⅱ)和Zn(Ⅱ)作为竞争离子,其渗透选择性因子分别为3.43和3.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