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7篇 |
免费 | 465篇 |
国内免费 | 124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34篇 |
晶体学 | 18篇 |
力学 | 7篇 |
综合类 | 44篇 |
数学 | 50篇 |
物理学 | 13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2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06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22篇 |
2010年 | 105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22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841.
利用激光溅射-分子束的技术,结合反射飞行时间质谱计,研究了Cu+、Ag+、Au+与乙硫醇的气相化学反应.结果显示这三种金属离子与(CH3CH2SH)n反应形成一系列团簇离子M+(CH3CH2SH)n,且团簇离子尺寸不一样.Ag+、Au+与乙硫醇的反应还生成了(CH3CH2SH)+n,由此推测Cu+、Ag+、Au+与乙硫醇团簇的反应存在两种通道,一种通道是生成M+(CH3CH2SH)n,另一种是生成(CH3CH2SH)+n.Cu+、Au+与乙硫醇的反应还生成了M+(H2S)(M=Cu、Au),但是实验中没有观察到Ag+(H2S),理论计算表明Ag+(H2S)很不稳定.另外,分析产物离子M+(CH3CH2SH)n的强度发现,n=1~2之间存在明显的强度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842.
小Cu团簇熔化过程中的预熔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大小的Cu原子团簇(Cu13,Cu38,Cu55)的熔化行为.发现对于小的团簇(Cu13),在接近熔化温度时,其内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预熔化行为:内部原子的相对扭转,这种扭转使得Cu13团簇在保持基态结构不变的同时,其内部的原子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对于较大的团簇(Cu38,Cu55)则不存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843.
He+2团簇结构和解析势能函数的从头计算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从头计算的耦合簇方法CCSD(T)和He原子Dunning's相关调和基函数组对He+2团簇的结构参数、势能曲线进行计算.利用Murrell-Sorbie函数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了解析势能函数,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光谱常数.通过比较发现:分子结构和光谱常数计算结果均与实验值符合良好,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说明本文所得势能函数解析表达式准确反映了分子中原子间相互作用,可用于更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4.
用遗传算法结合经验势搜索了(AgCl)_n(n=2~12)团簇的可能稳定结构,并用微正则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熔化行为.(AgCl)_n团簇的稳定结构主要以四元环和六元环相接的笼状结构为主.基态结构的熔化行为:(AgCl)_n(n=9~12) 与一般原子团簇的熔化行为相类似;(AgCl)_7在熔化前较大温度范围内发生正侧面轮换;(AgCl)_8在129K时转变为双层八元环结构,也存在正侧面轮换现象.能量较高的异构体在熔化之前均转变为基态结构,按照基态结构的熔化模式熔化. 相似文献
845.
846.
氧原子在X@Al12 (X=C,Si,P+ )团簇吸附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了对X@Al12 (X=C, Si, P+)团簇吸附氧原子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氧原子在三个吸附位置(顶位置、桥位置和空位置)的氧原子吸附能,HOMO-LOMO能隙和电荷转移等性质。结果表明氧原子更倾向于吸附在空位位置。C@Al12和Si@Al12, P+@Al12 在对氧的吸附性质上比较接近。氧在X@Al12(X= C, Si, P+)的吸附性质与Al13−有显著不同。在Al13−O中O是倾向于以桥位形式吸附在Al13−上的。X@Al12(X=C, Si, P+)和Al13−的电子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导致了O在这些团簇表面不同的吸附形式,表明掺杂可以有效的改变团簇的性质。 相似文献
847.
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In_n(n=2~7)团簇的稳定结构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自旋多重度对结构的影响不大;对于基态结构,n≤5时为平面结构,n≥6时为立体结构,n=6为结构转变点;平均结合能曲线随团簇尺寸增大逐渐平缓;能隙、结合能的二阶差分和电离势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均反映出In_4团簇的基态结构较为稳定,具有较强的非金属性. 相似文献
848.
王桂秋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8,28(2):121-124
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C60团簇与稠密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在线性化的伏拉索夫-泊松理论框架下,借助于经典的等离子体介电函数,推导了团簇的阻止本领的一般表达式。用数值方法求解了团中离子的运动方程,研究了团簇的库仑爆炸过程,讨论了入射速度、等离子体密度和电子温度对阻止本领和库仑爆炸的影响。结果发现尾流效应降低了C60团簇离子的库仑爆炸速度,甚至压缩了团簇的结构,在高速、低密、高温的情况下库仑爆炸进行得更快。 相似文献
849.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Ca3N2)n(n=1-4)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特性和稳定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Ca3N2)n(n=1-4)团簇最稳定构型中N原子为3-5配位,Ca-N键长为0.231-0.251 mm,Ca-Ca键长为0.295-0.358 nm;N原子的自然电荷在-1.553 e--2.241 e之间,Ca原子的自然电荷在1.035e-1.445e之间,Ca和N原子间相互作用呈现较强的离子性,Ca3N2和(Ca3N2)3团簇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50.
基于第一性原理,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方法,在充分考虑自旋多重度的前提下,优化并得到了Bn(n=6—12)和BnNi(n=6—12)团簇的平衡构型,按照能量最低原理确定其基态结构. Bn团簇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理论结果相一致. 当Ni原子掺杂在Bn团簇
关键词:
nNi团簇')" href="#">BnNi团簇
基态结构
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