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1227篇
化学   824篇
晶体学   17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44篇
数学   50篇
物理学   131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相对论有效原子核势近似(RECP),对M2@Si20(M=Ti,Zr,Hf)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性质进行研究,发现内嵌的金属二聚体和十二面体硅笼构成了稳定的富勒烯结构。通过对簇电子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Si20簇掺杂双金属后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对簇的电荷布局分析表明过渡金属原子(Ti, Zr, Hf)和硅笼之间发生了电荷反转。  相似文献   
152.
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和Gupta势函数对(CuAu3)n和(Cu3Au)n簇的基态能量和结构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计算平均结合能、结合能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分析了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u3Au)n和(CuAu3)n簇都为立体结构,都是以二十面体为基础形成的;(Cu3Au)n和(CuAu3)n簇结构中金原子都有位于簇表面的倾向;这两类簇结构的区别在于:在(Cu3Au)n簇中,铜一金原子混合程度高;而(CuAu3)n簇中,形成金原子位于表层,铜原子位于中心的层状结构;且当n=3、5、7、9时,(Cu3Au)n和(CuAu3)n簇在各自的序列中相对稳定性较邻近簇高,特别是n=7的簇,相对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3.
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IPSO)结合Lennard-Jones势对氩原子簇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了氩原子簇的稳态结构能量。以氩原子簇Arn(n = 2-14)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得到对称性良好的簇结构。与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BPSO)及遗传算法(GA)相比,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特性,能较快地得到氩原子簇结构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5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 在SDD基组水平上对AunCu(n =1-3)二元合金小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优化,预测了各簇的稳定结构. 并对基态结构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平均结合能、最高占据轨道能级和最低空轨道能级以及两者间的能隙.结果表明掺杂Cu原子后使得AunCu(n =1-3)簇的化学性质更稳定.  相似文献   
15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得到了(AlB2)m簇的平衡几何结构. 计算并分析了基态掺杂簇的平均结合能、电离势、能隙和前线分子轨道. 结果表明:掺杂簇(AlB2)m (m=1~6)整体上具有较高化学活性,(AlB2)5簇具有金属特征. Al原子总是向簇外围扩散并且以配位数较少的方式与主簇结合,簇表现出以AlB2分子为基元生长的迹象. B-Al键长大于B-B键长. 电荷总是从Al原子转移到B原子. (AlB2)m簇中B原子的2p轨道在成键中起主要作用,并使(AlB2)m簇趋于形成离域π键.  相似文献   
15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 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KN3)n(n=1~5)簇各种可能的结构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 预测了各簇的最稳定结构. 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分布和稳定性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叠氮化合物中叠氮基以直线型存在, KN3簇最稳定结构为直线型, (KN3)n(n=2~3)簇最稳定结构为环形结构, (KN3)n(n=4~5)簇最稳定结构是由(KN3)2簇最稳定结构形成的平面和空间结构. N-N 键键长在0.1156~0.1196 nm之间, N-K键键长在0.2357~0.2927 nm之间; 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 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 且与K原子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 金属K原子与N原子之间形成离子键. (KN3)n(n=1~5)簇最稳定结构的IR光谱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180~2230 cm-1, 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稳定性分析显示, (KN3)3簇具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7.
利用Gupta多体相互作用势结合遗传算法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ConCu13-n (n=0~13)单质及混合簇的基态结构和熔化行为,结果表明:ConCu13-n (n=1~12)混合簇的基态结构均是在单质Co13、Cu13基态二十面体基础之上的畸变,Co原子先占据中心后占据表面,表面上的Co原子总连接在一起,抱分布;分析二级差分能和混合能发现Co1Cu12、Co7Cu6具有相对高的稳定性,可视为幻数结构簇;ConCu13-n (n=1~12)混合簇的熔点均位于Co13、Cu13单质簇的熔点之间,且随着Co原子数目的增多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n=3时出现反常(熔点降低),这可归因于Co3Cu10的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远小于Co2Cu11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158.
张秀荣  李扬  杨星 《物理学报》2011,60(10):103601-10360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WnNim(n+m=8)簇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参数全优化,得到了它们的基态构型;并对基态构型的平均结合能、Wiberg键级(WBI)、磁学性质、NBO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簇随着W原子数的增多,稳定性增强,n≥5时,结构中都含有纯钨簇的结构基元;W-W键级高于W-Ni键和Ni-Ni键;W5Ni3,W6Ni2簇发生了"磁矩猝灭"的现象;在W,Ni原子内部,轨道电荷发生了转移,产生了"轨道杂化"现象,W,Ni原子之间也发生了电荷转移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 关键词: nNim(n+m=8)簇')" href="#">WnNim(n+m=8)簇 几何结构 电子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相似文献   
159.
吴洋  段海明 《物理学报》2011,60(7):76102-076102
采用描述原子间相互作用的Lennard-Jones势来描述C60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考虑了每个C60分子的一定位置取向,并采用最速下降法计算了IH,fcc,hcp,DH及SC五种典型结构满壳层(C60)N簇(N<2000)的能量.结果显示:当尺寸较小(N<20)时,IH结构最稳定;当尺寸处于中等(50<N<300)时,HCP结构最稳定;当尺寸较大(300<N 关键词: 60簇')" href="#">C60簇 取向 最速下降法 结构演化  相似文献   
160.
In this letter, we discuss the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cluster size by lowering the stagn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methane (CH4) gas. The Coulomb explosio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cluster size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The average CH4 cluster sizes Nay of 6 230 and 6 580 are acquired with the source conditions of 30 bars at 240 K and 60 bars at 296 K, respectively. Empirical estimation suggests a five-fold increase in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CH4 clusters at 240 K compared with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a backing pressure of 30 bars. A strong nonlinear Hagena parameter relation (Г^*∝ T0^-3.3) for the CH4 clusters is revealed. The results may be favor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large-sized clusters by using gases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back pres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