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6篇
  免费   3049篇
  国内免费   4849篇
化学   4380篇
晶体学   116篇
力学   1773篇
综合类   402篇
数学   2942篇
物理学   7841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361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433篇
  2015年   484篇
  2014年   889篇
  2013年   753篇
  2012年   782篇
  2011年   941篇
  2010年   869篇
  2009年   991篇
  2008年   1253篇
  2007年   842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762篇
  2004年   758篇
  2003年   636篇
  2002年   539篇
  2001年   543篇
  2000年   386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62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227篇
  1994年   206篇
  1993年   188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45篇
  1990年   175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perforated -panel absorber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By reviewing recent research work, this paper reveal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nd the limit of the absorption frequency bandwidth.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absorption frequency bandwidth can be extended up to 3 or 4 octaves as the diameters of the micro-holes decrease. This has become poss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ies for manufacturing micro-perforated panels, such as laser drilling, powder metallurgy, welded meshing and electro-etching to form micrometer order holes. In this paper,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bsorbers in random fields and in high sound intensity are discuss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 new absorbing structure based on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s demonstrate experimentally high sound absorption capability. This review shows that the micro-perforated-panel absorber has potentials to be one of ideal absorbing materials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22.
NA列加权乘积和的完全收敛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NA和几类加权部分和及加权乘积和的完全收敛性,其中部分结果要优于iid列的已知结论。  相似文献   
23.
具有模糊数的模糊多目标群体决策优选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目标群体决策问题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决策方法。但对目标值和权重均为模糊数的模糊多目标群体决策问题却研究不多,本对此类模糊多目标群体决策问题进行了探讨,利用相对正理想方案与相对负理想方案概念定义了相对差异距离,进而建立了模糊多目标群体决策优选模型与方法,并通过战役决心方案的评价说明了该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可作为军事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利用聚集型状态方程,克拉贝龙方程以及临界条件推出聚集活性参量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医药的药理活性是可以用聚集活性参量予以定量表征.本文给出了某些医药的主要的药物成分,如氧化亚氮 乙醚、氯仿和水杨酸甲酯等嘛醉剂),一氧化氮(硝酸甘油)、乙醇胺(医药活性剂)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生物活性数据.实践经验表明,这些化学品分别在生命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药理功能作用.这表明,本文研究的内容在医药学研究领域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Er3+掺杂的Bi2O3-B2O3-SiO2玻璃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试了Bi2O3-B2O3-SiO2玻璃中的Er3+离子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4I13/2的荧光寿命、拉曼光谱,及OH-的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该玻璃中的Er3+离子的J-O参数、振子强度、4I13/2能级的寿命,从而利用测得的4I13/2的荧光寿命得出了4I13/2能级的量子效率(15%)。由于较低量子效率可能与OH-有关,所以计算了玻璃中的OH-浓度,发现其浓度较高(1.66×1019cm-1,相当于Er3+浓度的3倍)。应用McCumber理论和四能级模型计算了Er3+离子的受激发射截面和荧光发射光谱的半峰全宽,结果与通过吸收光谱计算所得基本吻合。根据透射率和折射率的关系计算了折射率,发现和测量值相差很大,说明有较大的散射,通过拉曼光谱和显微镜测试,认为是玻璃中的微小气泡造成的。  相似文献   
26.
简单回顾了Einstein 1905年揭示的第一种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与de Broglie 1923年揭示的第二种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实验验证过程,指出了这两种波粒二象性的本质差别,分析了波粒二象性的逻辑体系并指出:只要把Gan1995年揭示的“经典(电磁)场在结构上的颗粒性”当作“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就能构成“三种波粒二象性”的完美组合,利用“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还可以把这“三种波粒二象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借助于经典条件下光的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究竟哪一个更为精确的实验判决(见《光散射学报》)2006年第1期第75.79页《Lorentz-Compton佯谬与一个双赢判决性散射实验设计》)还可以完成“第三种波粒二象性”和“波粒二象性的相变假说”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27.
O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O在Au(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吸附结构、功函数、电子密度和投影态密度,给出了覆盖度从0.11ML到1.0ML的范围内,O的吸附特性随覆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O的稳定吸附位为3重面心立方(fcc)洞位,O在fcc洞位的吸附能对覆盖度比较敏感,其值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Au(111)表面功函数的变化量与覆盖度成近线性关系,原因是Au表面电子向O偏移,形成表面偶极子;O—Au的相互作用形成成键态和反键态,且反键态都被占据,造成O—Au键很弱,O吸附能较小. 关键词: 表面吸附 A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特性  相似文献   
28.
利用随机矩阵理论,通过对一特殊情形的简并谱展开研究,得到了简并谱一种可能的最小相邻间距NNS分布函数.研究表明,由于简并的存在,简并谱不仅可分解成随机谱和规则谱两个子谱,同时还影响其规则谱,使规则谱的能级斥力减少.  相似文献   
29.
场协同理论在椭圆型流动中的数值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四个椭圆型流动传热的例子验证了场协同理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场协同理论不仅适合于抛物型流动,亦适合于复杂的有回流的椭圆型流动.  相似文献   
30.
Σ-原子能级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Σ-原子的理论分析,数值求解了相应的Dirac方程,得到 了一组Σ-原子的能级值,与实验数据相当吻合;其结果连同K-原子的情况支持了Batty 光学模型势在奇异原子中应用的正确性,进而表明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力为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