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2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584篇
化学   906篇
晶体学   30篇
力学   88篇
综合类   60篇
数学   529篇
物理学   73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复合固体电解质xNH4PO3-SiO2(x=1,2,4),并研究了该电解质在125~250 ℃范围内的导电性能。复合电解质的相结构分析表明,NH4PO3和SiO2在溶胶凝胶法制备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复合电解质的电导率随着NH4PO3含量增大而提高,并与NH4PO  相似文献   
972.
研究了含羧基丙烯酸酯乳液和含环氧树脂乳液的混合和交联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乳液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在室温下可以稳定贮存5个月以上,证实了在叔胺促进剂作用下,交联固化机理为单酯化反应,混合乳液可在中温(<100℃)下固化,涂膜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973.
An in situ reduc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fabricate metallic Ag nanoparticles inside the channels of mesoporous carbon CMK-3.This approach combines function of the CMK-3 surface by oxidation using HNO_3 with the subsequent absorption of Ag~ . The resultant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nitrogen adsorption,X-ray diffraction,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impregnation method,our approach shows that Ag nanoparticles of 2-4 nm can be uniformly incorporated into CMK-3.  相似文献   
974.
采用红外热像仪和X射线应力仪分别测定了采用含稀土氧化物的堆焊焊条,对中高碳钢试件进行堆焊过程的温度场和残余应力场,根据实验数据和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二维有限元计算方法,建立了堆焊应力场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分析了马氏体相变对堆焊金属残余应力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焊条药皮中添加稀土氧化物和金属镍可以降低马氏体相变温度,而降低马氏体相变温度可以降低堆焊金属表面的残余拉应力,从而提高了堆焊金属的抗开裂性能。  相似文献   
975.
本文在银胶活性基质上获得了Cu(Ⅰ)的中位-四(4-N-氰甲基吡啶)卟啉络合物Cu(Ⅰ)NACN的表面增强喇曼光谱(SERS)光谱,并与其RRS光谱作了比较,讨论了pH值和Cu(Ⅰ)NACN的浓度对其SERS光谱的影响,研究了小牛胸腺双链DNA及其变性DNA与Cu(I)NACN的复合物的SERS光谱,指出Cu(Ⅰ)NACN是通过吡啶氮和卟啉核共同与银胶作用的,Cu(Ⅰ)NACN是斜向吸附在银表面上的,最佳pH范围在5~6,最佳浓度在大约10~5mol/L;双链DNA和变性DNA的加入不能改变Cu(Ⅰ)NACN在银胶表面上的斜向吸附,在银胶体系中双链DNA的磷酸根通过静电力与Cu(Ⅰ)NACN起弱相互作用,Cu(Ⅰ)NACN可能部分插入变性DNA单链并与之存在同双链DNA一样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976.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MCM-41分子筛修饰电极对铁(Ⅱ)和钌(Ⅱ)的1,10-氮杂菲配合物的电化学行为.由于MCM-41中孔分子筛孔表面存在非常活泼的羟基,使其具有很高的活性,它能使分子筛本身作为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并使原来的配体部分解离.  相似文献   
977.
采用共表面活性剂法合成了孔道结构高度有序、孔径较大且粒径均匀的SBA-15颗粒,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作为毛细管液相色谱柱的填料基体的特性。在SBA-15材料上进行C18官能团化前后,分别对4种巯基化合物即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多巴胺和6-巯基嘌呤进行了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978.
新型阴极材料Ba0.5Sr0.5Co0.8Fe0.2O3-σ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0.5Sr0.5Co0.8Fe0.2O3-σ(BSCF), a new cathode material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 was synthesized by polyacrylicacid (PAA) method. The lattice structures of samples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hrinkag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of the porous BSCF as a function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bic perovskite structure could be formed after calcination at 800 ℃ for 2 h, but not well crystallized as seen from some unknown phases, and the pure cubic perovskite structure was formed after calcination at 1 150 ℃ for 2 h. The particle size of BSCF was less than 1~2 μm. The shrinkage of the porous BSCF increased with sintering temperature, but the opposite was true for the porosity. After sintering at 1 100 ℃ for 4 h, the porous BSCF was still in an appropriate structure, with porosity of 29%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bove 400 S·cm-1.  相似文献   
979.
苯基磺酸官能化中孔硅基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建明  寇联岗  吕剑 《化学学报》2005,63(5):396-400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了苯基聚硅氧烷, 进一步磺化制备了苯基磺酸官能化的中孔硅基催化材料, 并通过BET, SEM和固体核磁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BET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比表面积为722 m2/g, 平均孔径为9.06 nm, 孔容0.59 mL/g. 13C CPMAS NMR和29Si CPMAS NMR表征显示磺酸基键合于苯环间位, 苯基以共价方式进入无机-有机杂化硅基材料的内部结构. 该固体酸的活性中心磺酸基在表面呈均匀分布, 在芳族羧酸和取代酚的直接酯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80.
聚二乙烯苯型多孔吸附剂的纳米孔结构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氮气吸附法 ,研究聚二乙烯苯多孔吸附剂的纳米孔结构 .结果表明 ,以甲苯 液体石蜡 (2 :1)为致孔剂制备的聚二乙烯苯多孔吸附剂 ,其比表面和孔体积随致孔剂用量增大而增加 .在二乙烯苯总含量相当时 ,m 二乙烯苯与p 二乙烯苯等比例混合制备的吸附剂 ,具有最大的比表面和孔体积 ,而聚m 二乙烯苯吸附剂和聚p 二乙烯苯吸附剂依次下降 .中孔分布研究说明 ,各种吸附剂的中孔主要分布在 2~ 2 0nm之间 ,其中在5nm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分布峰 ,是吸附剂在制备时由于致孔剂的存在而在微核 微核之间形成的孔 .微孔分布研究发现 ,聚m 二乙烯苯吸附剂和聚p 二乙烯苯吸附剂的微孔集中分布在 0 .4~ 1.2nm之间 ,这些微孔可能是微核内部不规整聚集的高分子链之间的缝隙和紧密接触的微核之间的缝隙 .用扫描电镜观察吸附剂内部 ,显示吸附剂的确是由微核聚集形成的 ,其间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纳米尺度的空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