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9篇 |
综合类 | 34篇 |
数学 | 4篇 |
物理学 | 6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Redeuil K Smarrito-Menozzi C Guy P Rezzi S Dionisi F Williamson G Nagy K Renouf M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11,1218(29):4678-4688
This study reports a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olyphenol-derived metabolites in human plasma without enzymatic treatment after coffee consumption. Separation of available standards was achieved by reversed-phase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detection was performed by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in nega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ode. This analytical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of circulating coffee metabolites. A total of 34 coffee metabolites (mainly reduced, sulfated and methylated forms of caffeic acid, coumaric acid, caffeoylquinic acid and caffeoylquinic acid lactone)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mass accuracy (<4 ppm for most metabolites), specific fragmentation pattern and co-chromatography (when standard available). Among them, 19 circulating coffee metabolit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plasma such as feruloylquinic acid lactone, sulfated and glucuronidated forms of feruloylquinic acid lactone and sulfated forms of coumaric acid. Phenolic acid derivatives such as dihydroferulic acid, dihydroferulic acid 4'-O-sulfate, caffeic acid 3'-O-sulfate, dimethoxycinnamic acid, dihydrocaffeic acid and coumaric acid O-sulfate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metabolites circulating in human plasma after coffee consumption. The described method is a sensitive and reliable approach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ffee metabolites in biological fluids. In future, this analytical method will give more confidence in compound identification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offee polyphenol bioavailability studies in humans. 相似文献
62.
中国海岸带土地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海洋意识的强化,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配置成为我国经济由陆域向海洋战略推进的关键.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初步归纳其发展特点发现,海岸带土地研究起步晚但近年发展迅速,实证研究为文献主流,研究方法渐趋计量化等.研究可归纳为5方面:(1)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驱动因素与环境效应研究;(2)海岸带土地景观生态、生态价值与生态评价研究;(3)海岸带土地评价;(4)海岸带土地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5)基于海岸带土地的GIS、RS技术集成研究.根据国内外海岸带土地利用研究的动态与趋势,从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与全球响应、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发展研究、海外地域海岸带土地利用的解读、海岸带土地研究的方法集成探索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研究展望,为深化我国海岸带土地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3.
在FPGA实现RS422串口通信的常用方法中经常遇到诸多问题,如FIFO深度读取不正确、FIFO写数据端口与读数据端口时序竞争、多个模块间信号延时导致FPGA亚稳态等问题,因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RS422串口通信实现方法;该方法通过利用寄存器数组作为循环缓存代替FIFO,利用计数器代替传统的波特率产生模块,把常用方法中的多个模块整合成一个模块,只采用一个主时钟,所有寄存器的时钟输入端共享一个时钟,对FPGA逻辑与时序进行了有效约束,避免了FPGA中亚稳态产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的RS422串口通信高速、可靠、稳定,并且利用FPGA实现RS422串口通信,可使整个系统更为灵活、紧凑,减小整个电路的体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4.
准确预测有机半导体的能级(如电子电离能和亲和势等)对设计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理解相关机理至关重要。从理论计算的角度看,主要挑战来自于缺少一种不仅能够在定性上合理而且在定量上精确预测,同时并不显著增加计算成本的理论方法。本文中,我们证明了通过结合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和\"最优调控\"区间分离密度泛函方法能够准确预测一系列有机半导体的电子电离能(IP)、亲和势(EA)和极化能,其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得很好。重要的是,经过调控后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即-~εHOMO和-~εLUMO)与对应的IP和EA计算值很接近。调控方法的成功可以进一步归因于其能够根据不同分子体系或同种分子所处的不同状态(气态和固态)\"最优\"地平衡泛函中分别用于描述电子局域化和离域化的作用。相比而言,其它常见的密度泛函方法由于包含的HF%比例过低(如PBE)或过高(如M06HF和未调控的区间分离泛函),均不能给予合理的预测。因此,我们相信这种PCM-调控的方法能够为研究其它更加复杂的有机体系的能级问题提供一种更加可靠和便捷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65.
66.
67.
用和频振动光谱研究乙腈/金电极界面,观测到乙腈的甲基振动峰强度随施加的电极电势而变化.当电极电势越过零电荷电势(pzc)时,甲基振动峰符号发生反转,这意味着基团取向发生反转(flip-flop).由此推断出乙腈分子在金电极界面的吸附构型.即在零电荷电势下,电极界面吸附的乙腈分子构型为甲基靠近电极表面而腈基远离电极表面;而高于零电荷电势则电极界面吸附的乙腈分子构型发生反转,变为腈基靠近电极表面而甲基远离电极表面的构型. 相似文献
68.
基于实测高光谱和电磁感应数据的区域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利用实测得到的不同盐渍化程度的盐渍土高光谱数据和电磁感应数据(EM38)协同构建土壤高光谱盐分指数遥感监测模型,将该模型通过尺度效应转换用于校正传统的Landsat-TM多光谱遥感影像的土壤盐分光谱指数,用校正过的TM影像进行区域土壤盐分的反演,并利用实测土壤盐分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将高光谱和电磁感应数据与多光谱遥感技术相结合进行区域土壤盐渍化信息的提取,其精度和反演效果(R2=0.799 3,p<0.01)明显优于传统多光谱遥感方法中单纯利用土壤盐分指数所建立的监测模型(R2=0.587 4,p<0.01),为今后更好地实现土壤盐渍化的高精度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钟控神经MOS管特性和冗余抑制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多值双边沿D触发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钟控神经MOS管多输入栅加权信号控制、浮栅上的电容耦合效应及具有对浮栅进行初始化并将数据保存在浮栅上等特性,实现D触发器的多值输出.与传统触发器相比较,此多值触发器不但减少时钟冗余信号,降低电路功耗,提高电路效率,而且无需改变电路的结构就可实现不同基的多值D触发器.最后,采用0.25μm CMOS工艺,利用PSPICE模拟验证了所设计的电路具有正确的逻辑功能,并与相同功能多值D触发器比较,多值双边沿D触发器具有明显的低功耗特性. 相似文献
70.
本文通过对触发器存贮函数的形式变换,导出各种钟控锁存器的结构设计;并根据对一次操作型(边沿操作型)触发器时钟的要求,设计与解释了二类时钟信号竞争型边沿触发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