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74篇
  免费   3817篇
  国内免费   2484篇
化学   2859篇
晶体学   153篇
力学   2021篇
综合类   478篇
数学   5496篇
物理学   8368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84篇
  2023年   398篇
  2022年   465篇
  2021年   465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413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471篇
  2014年   997篇
  2013年   734篇
  2012年   742篇
  2011年   846篇
  2010年   974篇
  2009年   925篇
  2008年   935篇
  2007年   855篇
  2006年   863篇
  2005年   809篇
  2004年   839篇
  2003年   667篇
  2002年   645篇
  2001年   524篇
  2000年   494篇
  1999年   490篇
  1998年   378篇
  1997年   377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337篇
  1994年   287篇
  1993年   226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228篇
  1989年   17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63Sn-37Pb钎料合金材料的多轴时相关循环变形行为及疲劳失效行为,提出了耦合损伤的多轴时相关理论模型及疲劳失效模型,模型引入了损伤演化方程,考虑了时相关效应及非比例路径效应,能较好地模拟材料在不同非比例加载路径下的循环变形行为及疲劳失效行为,较准确地预测多轴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92.
本文通过对薄透镜距测量的改进,并以薄透镜焦距测量为例进行误差分析及讨论.恰当地运用数学工具对观测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处理,获得正确的结论,对提高实验能力和运用误差理论来处理实验数据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对电磁加热八英寸晶片的立式氮化物MOCVD反应室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对传统的加热结构进行了优化.为提高晶片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本文提出了矩形槽和圆环段形槽两种不同槽结构的基座,通过对这两种槽结构基座的优化分析发现,与传统用的基座相比,这两种槽结构的基座改变了传统基座中的传热方式和不同方向的传热速率,从而提高了晶片温度分布的均匀性,这有利于提高薄膜生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94.
α-混合序列和的强大数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α-混合序列加权和的强大数律,并将这些结果应用于Priestley,M.B.和Chao,M.T.(1972)提出的非参数回归函数加权核估计,获得较理想结论.  相似文献   
95.
本文将混凝土的瞬态热传导和徐变过程与内时损伤本构模型相结合、给出碾压混凝土考虑非稳定蠕变及温度影响下损伤破坏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格式,并编制出相应的分析程序,最后以实例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96.
<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总假设S(?)E,S≠Φ中,并用H(S),M(S)分别表示由S生成的凸包和访射流形,不难看出有下述  相似文献   
97.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益于二氧化钛(TiO2)作为光催化剂在光催化分解水、污染物降解方面的潜在应用,人们对TiO2光催化剂的开发、改良以及TiO2表面光催化机理的基础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因此,在超高真空环境下,利用不同的实验和理论方法,人们对TiO2表面(特别是金红石TiO2(110)表面)的热催化和光催化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此来获得上述重要反应中的一些机理性的信息。本文中,将从TiO2的物质结构以及电子结构开始,然后着重介绍TiO2表面光生电荷(电子和空穴)的传输、捕获以及电子转移动力学方面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甲醇在金红石TiO2(110)、TiO2(011)以及锐钛矿TiO2(101)表面光化学基元反应过程的一些实验结果。这些结果不仅能增进我们对表面光催化基元过程的认识,同时也能激励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表面光催化基元过程。最后,基于现有光化学实验结果,简短地讨论了我们对光催化反应机理的一点看法,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光催化模型,这可以引起人们对光催化反应机理更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98.
可聚合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应模 《应用化学》2010,27(4):409-412
由甲苯二异氰酸酯、丙烯醇和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醇合成了3种可聚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Ⅱ-PEG400、Ⅱ-PEG1000和Ⅱ-PEG2000),用FT-IR对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聚乙烯醇分子量的增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电导率显著增加、表面张力由36.28 mN/m降低至31.30 mN/m、浊点由39.6 ℃增加至58.9 ℃,对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丁酯(BMA)的乳化能力均优于常用乳化剂OP-10,以AIBN作引发剂在70 ℃下既能均聚又可与丙烯酸酯进行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99.
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六交  梁长利  杨晓燕  刘莉 《化学学报》2007,65(24):2891-2897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 研究了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现象. 实验发现, 在整个稀释复性过程中, 没有蛋白溶菌酶集聚体沉淀产生. 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小于4.0 mg/mL时, 复性过程中不会形成蛋白溶菌酶分子集聚体; 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介于4.0~8.0 mg/mL时, 复性过程中会形成由非共价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蛋白溶菌酶二分子和三分子集聚体; 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大于8.0 mg/mL时, 复性过程中除了会形成二分子和三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外, 还会形成四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 在此基础上, 结合文献, 对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的稀释复性过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