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2篇 |
晶体学 | 13篇 |
力学 | 3篇 |
综合类 | 14篇 |
数学 | 1篇 |
物理学 | 1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非晶态分子合金低温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La~1~-~xCa~xMnO~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钛矿型稀土锰氧化物La~1~-~xCa~xMnO~3(RE=La,Pr,Nd,Gd;T=Ca,Sr,Ba,Pb等)因其特殊的巨磁电阻效应,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用非晶态的分子合金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纳米尺寸的La-Ca-Mn-O复合氧化物颗粒。研究表明,前驱体的晶化温度对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大小均有影响。当晶化温度为450℃-600℃时,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颗粒大小约为25nm-100nm。该纳米材料的磁及磁电阻行为不同于其体相体系,其交流磁化率表现出较较强的尺寸依赖性,而磁电阻具有本征型和自旋隧穿型的巨磁电阻行为。 相似文献
82.
极化强度矢量与磁化强度矢量的相对论变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推出了磁化强度矢量与极化强度矢量的相对论变换关系,证明了M和P可构成两个洛伦兹不变量,从面可加深对M和P的理解。 相似文献
83.
84.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研究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是磁共振成像的一种应用和深入发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核磁共振成像的简称,它是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这一物理现象发展起来的.1946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直到70年代初,它一直沿着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方向发展.1972年达马迪安(R.Damadian)提出磁共振成像的设想,并指出可以用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人体检查疾病.1973年劳特伯(P.Lauterbur)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用试管样品得到的磁共振截面像,显示了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从此开始了磁共振成像的发展时期.1980年在实验室中获得了足够清晰的有医学诊断意义的人的头部磁共振图像.磁共振成像仪逐渐形成产业,开始进入医院,主要用于观测人体内部解剖学结构,确定肿瘤和其他疾病的位置.1990年对动物的实验表明,有可能用磁共振成像研究大脑功能.1991年发表了第一幅有意义的人的大脑功能的图像,显示出视觉刺激在大脑的反应,开始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至今刚刚过了几年的时间,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85.
本文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三个核环状化合物Co3Fe(mp)4(Hmp)(PBu3^n)3(1) Co4(mp)4(Hmp)(PMe2Ph)3(2)(H2mp=2-巯基苯酚)和Co4(mp)4(PBu3^n)3Cl(MeOH)(3)进行了1。5-300K温度范围的磁性质研究, 即在各向同性海森堡模型的基础上, 用全矩阵对角化方法求自旋态能量本征值, 从而得到化合物的磁化率, 然后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拟合变温磁化率, 得到磁交换常数。因避免了使用Kambe理论, 无须对化合物进行模型简化处理, 所以得到更多、更准确的磁交换信息。拟合结果显示三个化合物都呈较弱的磁偶合作用。对化合物1得到J1=-3.14cm^-^1, J2=-3.04cm^-^1, J3=2.92cm^-^1和J4=4.08cm^-^1, 对2得到J1=-3.07cm^-^1, J2=-3.19cm^-^1,J3=-0.33cm^-^1和J4=-1.91cm^-^1; 对3得到J1=-4.818cm^-^1,J2=-4.244cm^-^1, J3=-1.164cm^-^1和J4=-2.634cm^-^1, 其中J1和J2代表通过双重μ2-S桥, J3和J4分别代表通过单重和双重μ2-O桥进行的磁交换作用常数。 相似文献
86.
Co_xFe_(3-x)O_4晶体属尖晶石型结构,具有良好的磁光效应及化学稳定性。在尖晶石型铁氧体中,金属离子存在着A-A、B-B和A-B晶位间超交换作用,其中以A-B间的超交换作用最强。超交换作用引起不同次晶格的磁矩反向排列,而铁氧体的亚铁磁性则来源于晶格中A、B位上未抵消的反向磁矩。尖晶石型单一铁氧体MFe_2O_4晶格中离子分布通常为Fe_xM_(1-x)[M_xFe_(2-x)]O_4。在三价铁盐和二价钴盐混合水溶液中滴加碱液可制备CoFe_2O纳米晶。本文用改进的化学共沉淀法,以不同摩尔浓度的Co(Ⅱ)和Fe(Ⅱ)合成Co_xFe_(3-x)O_4纳米晶系列样品,考察了样品组成与其磁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7.
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等手段对金属间化合物CeFe10.5Si2.5的晶体结构、磁性以及磁熵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经过对铸态样品进行12 h退火所得的金属间化合物CeFe10.5Si2.5晶体为单相立方NaZn13型结构; 在1.5 T外磁场下居里温度TC~206 K附近的最大等温磁熵变为10.7 J·kg-1·K-1,并随着外磁场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从Arrott曲线中可以看出,在此化合物中没有明显的巡游电子变磁转变特性,但从低磁场下的热磁曲线可知,磁化强度在居里温度处发生陡峭的变化,这应该是该化合物获得大磁熵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8.
89.
采用Cr离子注入方法,在不同气体环境下退火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磁化率和居里温度的Cr掺杂p型 (111) Si基稀磁半导体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 FT-IR)光谱和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化学键及磁学特性的变化进行表征.实验发现,该样品在H2气中退火后,氢原子钝化了Cr离子注入时引起的样品中的Si悬挂键缺陷(形成Si-H),增加了传导电子的长程相互作用,使样品的居里温度达280 K,远高于同一条件下在Ar气中退火样品的居里温度(100 K). 部分氢原子束缚了样品中的受主载流子,降低了磁化率,导致在低温区(小于50 K)H2气中退火样品的磁化强度小于在Ar气中退火样品的磁化强度.这为室温铁磁半导体的研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