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90篇 |
免费 | 1564篇 |
国内免费 | 330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560篇 |
晶体学 | 388篇 |
力学 | 820篇 |
综合类 | 288篇 |
数学 | 333篇 |
物理学 | 44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271篇 |
2022年 | 310篇 |
2021年 | 299篇 |
2020年 | 261篇 |
2019年 | 271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317篇 |
2015年 | 319篇 |
2014年 | 635篇 |
2013年 | 505篇 |
2012年 | 508篇 |
2011年 | 534篇 |
2010年 | 529篇 |
2009年 | 564篇 |
2008年 | 618篇 |
2007年 | 508篇 |
2006年 | 505篇 |
2005年 | 456篇 |
2004年 | 475篇 |
2003年 | 398篇 |
2002年 | 346篇 |
2001年 | 358篇 |
2000年 | 310篇 |
1999年 | 249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251篇 |
1996年 | 230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82篇 |
1993年 | 139篇 |
1992年 | 154篇 |
1991年 | 133篇 |
1990年 | 126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片状煤焦颗粒CO气化过程中形态及结构演变特性研究 《燃料化学学报》2018,46(7):787-795
采用高温热台显微镜观测了片状煤焦颗粒CO2气化过程中的形态演变,并通过拉曼光谱分析了气化半焦的碳微晶结构,同时研究了气化温度(1000-1200℃)和煤焦初始当量直径(1.00-1.60 mm)对其CO2气化过程中的形态及结构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反应前期相比,反应后期的颗粒收缩(面积、体积、当量直径)更加剧烈。在所研究的气化温度范围内,随着气化温度的升高,煤焦颗粒的面积收缩率和体积收缩率逐渐减小。煤焦初始粒径显著影响颗粒收缩,1100℃气化温度下,颗粒的收缩趋势在初始粒径1.30 mm处出现转折。煤焦气化过程中碳消耗主导着表观密度的变化,在所研究的温度和粒径范围内,当碳转化率达到80%时,表观密度比线性减小到0.4以下。在相同气化温度下,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加,煤焦的石墨化程度先减小后增加,无定形碳含量先增加再减小。 相似文献
962.
典型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同功酶 C(HRP)是用于过氧化物酶生物化学研究的原型酶 .HRP的血红素辅基的铁是五配位的 ,血红素口袋的远端和近端位点都存在一个氢键网络 .HRP结构的稳定性已用随温度变化的 FTIR光谱法 [1]和圆二色及荧光光谱法 [2 ]进行了研究 ,并与细胞色素 c过氧化物酶进行了比较 . HRP的氰根加合物的活性位点的动力学稳定性和分子结构也用二维核磁共振法进行了表征[3] .但是关于氰根配体对 HRP在热伸展过程中的结构影响尚未见到报道 .本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圆二色 (CD)光谱法详细研究了氰根配位的 HRP随温… 相似文献
963.
964.
桦甸油页岩热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热分析仪上进行了桦甸油页岩的热解特性研究,升温速率分别为10℃/min、20℃/min、30℃/min和40℃/min,终温为900℃。实验表明油页岩的热解是分两步进行的。在低温段主要是油页岩中可挥发性的气体溢出引起热解失重;高温段则主要是一些有机质、固定碳的热解过程。低温段的热解是主要的,它基本上热解掉了油页岩重量的15%-27%左右,油页岩挥发分含量很高且具有集中析出的特性,在400℃-530℃区间内可挥发物质迅速热解守比,其在高温段的热解产率很小,只有总重量的10%左右。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低温段的高温段热解的区分更加明显,且使油页岩的热解产率提高。文中给出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桦甸油页岩热解特性数据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965.
钾芒硝是一种成因复杂的复盐[1~ 3 ] ,并且由于钾芒硝K3 Na(SO4 ) 2 与硫酸钾石 [K3 Na(SO4 ) 2 或Na2 SO4 ·3K2 SO4 ]的化学组成相同 ,未能确定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种复盐[4 ,5] 。我们合成了复盐K3 Na(SO4 )2[3 ] ,用溶解量热法测定了K3 Na(SO4 )2 和反应物 [Na2 SO4 (s) +K2 SO4 (s) ]的溶解焓 ,通过设计热化学循环计算出复盐的标准生成焓 ,为我们了解钾芒硝和硫酸钾石是否为同一复盐 ,并为进一步研究其成因和组成提供参考。1 实验部分1 1 试剂与仪器K2 SO4 (s)和Na2 SO4 (s)为A .R .… 相似文献
966.
根据化学反应热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推导了连续一反应的积分和微分和微分热动力学方程,建立了连续一级反应热动力学时间参量法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已二酸二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皂化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验证了连续一级反应时间参量法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967.
卵清蛋白在疏水连续棒状色谱中吸附量与溶剂浓度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推导改进的Langmuir模型过程中的总热力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基础,考察了卵清蛋白在疏水连续棒状色谱柱上的会行为,发现当蛋白在保留情况下,能很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而且,进一步研究了吸附量与溶剂浓度的关系。发现在保留情况与,其吸附量的对数与流动相中置换剂的摩尔浓度之间在成线性关系。当流动相中硫酸铵浓度仅相关0.5mol/L时,其最大吸附量相差30倍,说明在比较柱的吸附量时,应选择适合的溶剂浓度,提出了在等浓度条件下洗脱条件蛋白能够在色谱柱保留时的饱和吸附量为其有效吸附量,在这种条件下的流动相的组成才是研究溶质饱和吸附量的合适组成。 相似文献
968.
偏高岭土水热合成4A沸石晶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偏高岭土为原料合成4A沸石,由于其合成过程工艺简单,成本低而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对于该法晶化过程的行为研究,近年来陆续出现报道,Rocha等^[1]研究认为偏高岭土在碱液中缓慢溶解,形成含SiO3^2-,SiOH基团和Al(OH)4^-的溶液,逐步缩合为硅铝酸钠凝胶,再进一步形成4A沸石晶粒并通过结构重排而转变为4A沸石,王建等^[2]研究提出偏高岭土在NaOH溶液中部分溶解,且迅速转变为偏高岭土,并伴有硅铝酸钠凝胶产生,同时偏高岭土也不断在碱液的作用下凝胶化,生成的凝胶再进一步转变为4A沸石,因而合成的4A沸石产品与化学合成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偏高岭土合成4A沸石的晶化历程,作者曾进行过研究^[3],发现偏高岭土在碱液中溶解很小,由偏高岭土转为4A沸石晶型,主要是在偏高岭土固相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文似从合成过程的机理方面,探讨偏高岭土合成4A沸石的晶化过程行为及其与化学法合成产品差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69.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