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化学   280篇
综合类   19篇
物理学   4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采用MTT法检测乌药根挥发油对7种人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以评价其体外抗肿瘤作用.利用乙醚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及GC(气相色谱法)和GC-MS(气质联用)法对乌药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结合MTT法对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乌药根挥发油对所试肿瘤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特别是对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IC50=24.8μg/mL);经多种方法从乌药根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并筛选到的抗肿瘤有效成分为吉马酮.  相似文献   
322.
卫强  刘洁 《应用化学》2016,33(6):719-726
研究了大叶黄杨叶、茎、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病毒活性。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考察体外抗病毒作用。 共鉴定133个化合物,大叶黄杨叶挥发油中主要有2-乙氧丙烷(41.92%)、(E)-2-己烯-1-醇(17.8%)、 (E)-香叶醇(7.86%)、甲基环己烷(6.60%)等;大叶黄杨茎挥发油中主要有甲氧基苯基肟(33.10%)、二十八烷(14.34%)、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甲醇(12.48%)、甲苯(11.88%)、二十一烷(7.74%) 等;大叶黄杨果挥发油中主要有苯甲醛(15.52%)、甲苯(15.03%)、甲基环己烷(14.76%)、(Z)-3-己烯-1-醇(10.98%)等。 大叶黄杨叶、茎、果的环己烷、乙醚萃取挥发油对特定病毒有显著抑制效果。 大叶黄杨叶、茎、果中挥发油萃取部位成分差异明显,有特定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323.
卫强  彭喜悦 《应用化学》2016,33(8):945-95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法鉴定碧桃花、叶、茎、果实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和相对质量浓度,共鉴定178个化合物。 其中花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苯甲醛(11.42%)、α-金合欢烯(9.18%)、十六烷酸(8.03%)。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苯甲醛(14.72%)、二十五烷(9.85%)、二十八烷(8.29%)、二十三烷(5.14%)。 茎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Z)-3-己烯-1-醇(28.90%)、(E)-2-己烯醇(16.06%)、正己醇(6.86%)。 果实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苯甲醛(20.46%)、十六烷酸(5.84%)、苯甲醇(5.01%)。 在10~40 d贮藏期内,花、叶、茎、果实挥发油可明显降低花生油的过氧化值和酸值,其中以茎挥发油高剂量组降低作用最强。 花和茎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在0.024~0.188 g/L范围内。  相似文献   
324.
王楠  张艺  李响  童应鹏  孔宏伟  许国旺 《色谱》2010,28(4):329-335
建立了川芎挥发油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 MS)指纹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评价了川芎药材的质量。4种萜类和苯酞类物质在DB-Petro×DB-17柱系统上实现了明显的族组分分离。从新都市的1个样品中分离出375种组分,其中相似度、反相似度皆大于800的化合物215个;根据质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验证,或参照标准化合物及文献报道,从中定性了43个化合物。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以很好地将4个产区的挥发油样品加以区分,并找出20种差异最大的化合物,其中包括4种苯酞类物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关联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苯酞类物质(如藁本内酯、川芎内酯A和新蛇床内酯)对川芎挥发油样品地区差异的影响最大,其中彭州产川芎样品中苯酞类物质的含量最高。本文通过高分辨色谱技术研究了相邻产地的药物化学组成差异,并将化学指纹及生物学活性相关联,建立了系统的中药质量评价及活性化合物筛选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325.
南鹤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南鹤虱中提取挥发油。试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分析,共分离出33个峰,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共鉴定出2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78%以上.  相似文献   
326.
GC—FTIR法分析天然小茴挥发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GC-FTIR联用仪分析了小茴挥发油的分学组成。本法经调整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仪条件,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鉴定出了α-蒎烯,柠檬烯,1-8-桉树脑,葑酮,十五烷,爱草脑,葑基乙酸酯,甲氧苯基丙酮,反式茴香脑九种物质。  相似文献   
327.
328.
329.
330.
木香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木香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木香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出53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2个组分,占挥发油组分总量的60.38%。主要成分是(9Z,12Z,15Z)-9,12,15-十八烷基三亚乙基四胺-1-醇,反式石竹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石竹素、B-瑟林烯、A-姜黄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